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3章

在陈默的“规矩”之下,石门工程队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短短三天时间,一个规划有序的营地便彻底落成,而坝址周围的材料储备区,也堆起了一座座像小山似的、分门别类的土石堆。

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队员们对于陈默那种近乎偏执的材料分类法,依旧抱有疑虑。在他们看来,土就是土,石头就是石头,何必分得那么清楚?费时又费力。

尤其是土方组的队员,他们觉得,把好好的黄土,非要分成什么黏土、沙土、壤土,简直是多此一举。不少人私下里议论,觉得陈总队长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在纸上谈兵。

陈默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情绪。他知道,思想的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必须让他们亲眼看到事实,才能让他们彻底信服。

这天下午,他通知所有队长和组长,到营地前的一条小溪边集合,说要给大家再上一堂“材料课”。

当众人抵达时,发现陈默已经提前在溪边的空地上,用木板隔出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方格。他让张大山,分别将三种不同的土——纯黄土、沙土、以及他精挑细选的优质黏土,填进了三个方格里,并都夯实了。

“各位,我知道,大家这几天心里都在犯嘀咕,觉得我让你们把土石分得那么细,是小题大做。”陈默站在三个土样前,开门见山地说道,“今天,我就让大家亲眼看一看,这不同的土,到底有什么天大的区别。”

说着,他拿起一个木瓢,从溪里舀起水,缓缓地浇在了第一个装满“纯黄土”的方格上。

一开始,黄土似乎没什么变化。但随着水越浇越多,众人能清楚地看到,黄土的表面开始变得泥泞,并被水流冲刷出一道道细小的沟壑。

接着,陈默又将水浇在了第二个装满“沙土”的方格上。结果更加明显,水几乎是毫无阻碍地就渗透了下去,并将大量的沙子带走,方格的边缘很快就出现了垮塌。

最后,他将水浇在了第三个装满“黏土”的方格上。

奇迹发生了。

水流在黏土的表面,只是薄薄地浸润了一层,便不再往下渗透。任凭陈默如何浇灌,那块被夯实了的黏土,都像一块涂了油的牛皮,坚固而稳定,几乎没有丝毫的损耗。

“都看清楚了吗?”陈默放下木瓢,指着三个截然不同的结果,大声问道。

所有人都被眼前这直观的对比给惊呆了。他们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来。这个实验虽然简单,但带来的视觉冲击,却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我们未来的大坝,要承受的是比这溪水猛烈千倍、万倍的洪水!如果用前面两种土,结果会怎么样,不用我多说了吧?”陈默的声音,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我让你们精挑细选的黏土,就是我们大坝的‘皮肉’!只有最致密、最防水的‘皮肉’,才能抵御洪水的侵蚀!”

“而那些沙土和碎石,也不是废物。它们,将成为我们大坝的‘筋骨’!”

陈默趁热打铁,正式抛出了他此次备料阶段的核心——三合土。

“从今天起,我们的石料组和土方组,将有一个全新的、最重要的任务——按照我制定的秘方,混合出一种远比黏土更坚固、甚至堪比石头的神物!我将它命名为——石门三合土!”

他让人抬来了几大筐已经准备好的材料:石灰、黏土、沙子和碎石。

石灰,是陈默指导队员们,用附近山里开采的石灰岩,搭建土窑,煅烧了好几天才得到的。这也是三合土配方中最关键的一环。

“所有人都看好我的步骤!”

陈默亲自上手,他让队员们将煅烧过的石灰块,浇水“熟化”,待其变成细腻的粉末后,再按照一个极其精确的比例,与黏土、沙子、碎石进行混合。

“记住这个比例!三份黏土、两份沙、一份石灰、四份碎石!这个比例,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必须用我们统一制作的量斗来称量!”

他一边讲解,一边指挥着队员们进行搅拌。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加水,并持续地翻动,直到所有的材料都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变成一种灰色的、湿润的半成品。

“好!把它填进我们预先做好的木质模具里,然后,用石磙给我狠狠地夯实!直到再也压不下去为止!”

几名壮汉立刻上前,用尽力气,将那混合好的三合土,夯实成了一块四四方方的土砖。

“把它放在那里,晾干。”陈默指着一块空地说道,“三天之后,我会让你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坚如磐石’。”

为了确保三合土的量产质量,陈默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包括李钰都感到惊讶的决定——他宣布成立一支独立的“质检队”。

这支队伍,由几个心思缜密、做事认真的年轻队员组成,他们的唯一任务,就是检查每一批生产出来的三合土,是否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来执行。

“你们的权力,比所有的队长都大!包括张队长,也包括李部长!”陈默对着质检队员们,严肃地说道,“任何一批没有按照标准配比、或者搅拌不均匀的三合土,你们都有权力,直接宣布其为‘废品’!并责令生产小组,立刻返工!”

“我不管是谁做的,也不管他是什么职位。在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我们的工程,不接受任何一点瑕疵!因为任何一点瑕疵,在未来,都可能变成一场吞噬我们家园的灾难!”

陈默的这番话,掷地有声。他将“质量是生命线”这个现代工程的核心理念,用最直接、最严厉的方式,灌输给了这支初生的队伍。

从此,卧牛山下的工地上,多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一群手臂上绑着红色布条的年轻人,每天都像幽灵一样,在各个工序之间来回穿梭。他们手里拿着小本子和量斗,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车材料的配比,监督着每一次搅拌的均匀度。他们六亲不认,铁面无私,哪怕是自己的亲叔伯,只要出了一点差错,都会被他们毫不留情地记录下来,并大声地勒令其返工。

起初,这种做法引来了不少抱怨。许多老工匠更是觉得陈默是在“瞎折腾”,他们干了一辈子活,都是凭经验,哪里需要什么“规矩”?但当三天后,第一块“石门三合土”砖,在众人面前,用大锤都难以砸碎,展现出其惊人的强度时,所有的抱怨,都化为了对陈默的深深敬畏,和对“质检队”的绝对认可。

他们终于明白,陈总队长那近乎于变态的严格要求,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个以质量为核心的生产体系,就这样,在卧牛山下,轰然运转起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