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山,位于石门镇西北约十里处。因山势连绵,远看如一头俯卧的大青牛而得名。其山脚下,正是清水河的上游,两山相夹,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狭窄的谷口。
这里,便是陈默为水库选定的坝址。
当石门工程队一百多号人,浩浩荡荡地抵达这片荒无人烟的山谷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一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在他们想来,陈总队长一声令下,大家就该抡起锄头挖土,抬起石头上山,轰轰烈烈地开始建大坝了。
然而,陈默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却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原地休整!土方组、石料组,放下你们的工具!所有人,都给我去砍树、割茅草!”
“啊?”众人面面相觑,不明所以。我们是来修水库的,不是来当伐木工和割草工的啊。
只有张大山等少数几个核心成员,隐约猜到陈默必有深意,二话不说,立刻带着自己的队伍,开始执行命令。
陈默没有过多解释,他将李钰和几个识字的年轻人叫到身边,摊开一张简易的规划图,开始了他的部署。
“我们的工程,预计要持续数月之久。上百号人吃住都在这里,如果像以前一样乱糟糟地搭几个窝棚,不出十天,这里就会变成一个垃圾场和瘟疫的温床。”
他指着图纸上划分得井井有条的方块,说道:“所以,动工之前,我们要先建设一个高效率的营地。这里,”他指向一片开阔平坦的区域,“是生活区。所有人的宿舍,都要按照统一的规格,搭建成一排排的通铺长屋,屋与屋之间,必须留出足够的防火通道。”
“那边,下风口的位置,是后勤区。厨房、厕所、仓库,都要建在那里。尤其是厕所,必须深挖坑,远离水源,并定期用石灰消毒。所有人的吃喝拉撒,都必须在指定区域内解决,绝不允许随地大小便!”
“这片区域,靠近坝址,是我们的工作区。未来,我们的木工房、石料场、水泥窑,都要建在这里。生活区和工作区,必须严格分开,闲杂人等,不得随意走动。”
一套现代工地的营区管理方案,从陈默口中娓娓道来。李钰等人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过,一个临时的营地,竟然还有如此多的讲究。
在陈默的亲自指挥和规划下,整个下午,工程队都在进行着热火朝天的营地建设。虽然大家心里还有些犯嘀咕,但出于对陈默的信任,还是严格地执行了命令。
当傍晚时分,一个规划整齐、功能分区明确的营地雏形,出现在卧牛山下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种新模式带来的好处——干净、有序、高效。
就连最简单的晚饭,陈默都做了改革。他让后勤组搭建了几个大型的行军灶,用大锅统一烹饪。所有人排队领饭,围坐在篝火旁一起进餐。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更在无形中,增强了这支队伍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吃过晚饭,正当队员们以为可以休息时,陈默的第二道命令又来了。
他召集了所有被任命为队长、组长的二十多名骨干成员,在营地中央的空地上,点起一堆巨大的篝火,召开了石门工程队的第一次“夜校”,也是陈默给他们上的“第一堂工程课”。
“各位,我知道,大家今天心里都有个疑问。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去修坝,而是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做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
陈默站在篝火前,火光映照着他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我现在就来回答你们。因为,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修一个土堆,而是要建一座能流传百年、千年,能福泽我们子孙后代的不朽工程!这样的工程,靠一身蛮力,是绝对不行的!靠的,是两个字——”
他用树枝在地上,重重地写下了两个字。
“规矩!”
“什么是规矩?”陈默的声音陡然提高,“我制定的流程,就是规矩!我定下的标准,就是规矩!”
“从明天起,勘探组,你们要去丈量每一寸土地,记录下哪里是岩石,哪里是泥土。你们的数据,就是我们设计大坝的依据!差一寸,都不行!这就是你们的规矩!”
“土方组,你们挖出来的土,要按照黏土、沙土、废土,分门别类地堆放!堆放的高度、坡度,都要按照我画的图来!这就是你们的规矩!”
“石料组,你们开采的石头,要按照大小、形状进行分类!什么样的石头用来砌墙,什么样的石头用来打地基,都有严格的标准!这就是你们的规矩!”
“还有最重要的,是安全!”陈默的表情变得无比严肃,“我要求,所有人进入工地,都必须戴上我们用柳条编的‘安全帽’!在高处作业,必须系上‘安全绳’!任何可能出现塌方的区域,都必须设立警示牌!我宁可工程的进度慢一点,也绝不允许,出现任何伤亡事故!这是我们工程队,最大、最不容触犯的规矩!”
篝火旁,一片寂静。所有的队长和组长们,都被陈默这番话给镇住了。
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做工程,还有这么多闻所未闻的“道道”。他们第一次理解到,陈默要做的,和他们以前那种“一窝蜂”式的干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种思想上的降维打击,也是现代管理理念对古代经验的启蒙。
“我说的这些,你们可能一时无法完全理解。没关系,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会一点一点地教给你们。”陈默的语气缓和了下来,“我只需要你们记住一点:在这里,我说的,就是对的。你们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相信,并严格地执行。”
“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二十多人,异口同声地吼道。那声音,充满了被启迪后的兴奋和信服。
这堂课,在所有人的心中,都种下了一颗名为“科学”和“规范”的种子。
第二天,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卧牛山下的工地,呈现出了一派全新的景象。
不再有乱糟糟的人群,不再有随意的吆喝。每一支队伍,都在各自队长的带领下,在指定的区域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
勘探组的成员,拿着陈默发明的简易工具,开始对坝址区域进行地毯式的勘探和测量。
土方组和石料组,则严格按照分类标准,开始进行材料的储备。
木工组,则在研究陈默画出的图纸,尝试着制作更高效的独轮车和未来将要用到的起重机部件。
虽然大坝的主体,还未动一锹土。但一个高效、严谨、安全的现代化工程体系,已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运转起来。
站在高处,俯瞰着这一切的陈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最难的思想改造工作,已经完成了第一步。
他的工程队,终于有了后世工程队该有的……那么一点点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