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完结版《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章节目录在线阅读

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天涯沦落人001

字数:383938字

2025-08-09 19:25:57 连载

简介

口碑超高的历史古代小说《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无是剧情发展离不开的关键人物角色,“天涯沦落人001”作者大大已经卖力更新了383938字,本书连载。喜欢看历史古代类型小说的书虫们冲冲冲!

盘点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咸阳宫的青铜灯在晨雾中泛着幽光,嬴政的目光如炬,死死锁定在天幕新展开的长卷上。三日前江北大败的血色尚未褪尽,此刻光幕上已浮现出清晰的纪年:“永历十二年冬(1668 年),西洋诸国见明清江北大战,皆以为有机可乘。荷兰东印度公司联合英国、法国舰队,以‘保护贸易’为名,封锁马六甲海峡至台湾的航线,扣押南明商船十七艘,索要赎金五十万两。”

“蕞尔小邦敢捋虎须!” 李斯的拐杖重重顿在金砖上,指着画面里荷兰战舰在巴达维亚港炮轰南明商栈的场景,花白胡须剧烈颤抖,“秦灭六国时,百越敢阻我粮道,屠睢即刻发兵十万征讨!这南明竟忍气吞声,与西洋人议和,简直是奇耻大辱!”

嬴政指尖在玉案上缓缓滑动,目光扫过画面中南明议政院的争论现场。当看到汪文德等商人跪求 “暂许赔款以保商路”,而兵部尚书怒拍案几 “宁战不降” 时,始皇帝突然冷笑:“秦律有云,‘战不胜则守,守不住则死’。这南明既不敢战,又不甘降,首鼠两端,必遭其祸。”

天幕的解说声带着海风的咸涩:“南明苦于清军压境,被迫与西洋人签订《巴达维亚和约》,承认其在东南亚的关税特权,赔款三十万两。为维持贸易,只得开辟从云南至缅甸的陆路商道,驼队穿越瘴疠之地,年损三成,却仍不及海路利润之半。”

刘彻在未央宫猛地将案上的铜爵掷向地面,酒液溅湿了玄色龙袍。“懦夫!” 他指着画面里南明驼队在野人山遭遇瘴气,商队成员口鼻流血的场景,声音因暴怒而嘶哑,“当年朕派李广利伐大宛,万里流沙,损兵过半亦不退缩!这南明为苟安竟弃海路,与南宋偏安何异!”

卫青持剑上前:“陛下息怒。南明两线受敌,实乃无奈。当年张骞通西域,亦曾绕道大夏,徐图恢复。这陆路商道虽险,却可联络缅甸、暹罗,形成掎角之势。”

“掎角?” 刘彻霍然起身,看着画面里西洋人在马尼拉扩建堡垒的场景,“西洋人占我商路,夺我利益,此等国仇家恨岂能搁置?当年楼兰杀我使者,傅介子单刀赴会斩其王,这南明连这点血性都没有!”

两仪殿的檀香萦绕在棋盘周围,李世民捻着棋子的手指悬在半空。画面里,南明工匠正在昆明铸造新式火炮,荷兰技师在一旁指导,而不远处的演武场上,士兵们正演练缅甸传来的藤牌战术。

“有意思。” 李世民突然笑出声,将黑子落在天元位,“陆路虽险,却逼出了新门道。当年朕被困洛阳,亦曾用窦建德的战术破敌,这南明能兼容并蓄,倒是有些气象。”

长孙无忌指着画面角落:“陛下请看,缅甸东吁王朝趁机抬高过境税,每担丝绸抽成三成,比西洋人更狠。”

“商人重利,无可厚非。” 李世民落下棋子,“武德七年,突厥也想垄断丝路,朕却联薛延陀击之。这南明若能合纵连横,未必不能反制。”

宣和殿的玉案上铺着《舆地广记》,赵佶的画笔悬在东南亚地图上。天幕上,南明商人用景德镇瓷器与暹罗交换大象,再用大象驮运货物穿越丛林,画面标注 “象队存活率比驼队高五成”。

“以象代驼,倒是个法子。” 道君皇帝放下画笔,看着画面里华商在阿瑜陀耶城建立的瓷窑,突然叹了口气,“当年朕派朱勔造花石纲,若有这般变通,何至于民怨沸腾?”

蔡京在旁躬身:“陛下圣明。然西洋人船坚炮利,陆路终非长久之计。一旦清廷退兵,必当全力复仇。”

赵佶却盯着画面里暹罗工匠仿制的南明火炮,“技艺流转,如江河行地。这暹罗人既会造炮,他日或可为我所用。”

乾清宫的烛火在穿堂风中摇曳,崇祯帝的手指深深抠进御案裂缝。天幕上,弘光帝在太庙祭祀时,面对列祖列宗牌位泣血起誓:“朕暂忍西洋之辱,为的是先复中原,再扬国威!”

“说得比唱得好听!” 朱由检猛地咳嗽,血沫溅在案上的《出师表》上,“当年朕也想先平流寇再抗后金,可机会稍纵即逝!这西洋人占我海路,如断我臂膀,他日想复,难矣!”

王承恩跪在地上磕头:“陛下,南明水师未损,只是暂避锋芒……”

“暂避?” 崇祯惨笑,指着画面里西洋人在台湾海峡演习的舰队,“等他们造好了更大的船,架好了更狠的炮,这江南都要成他们的了!”

养心殿的西洋钟滴答作响,康熙看着天幕上 1669 年江北战事的画面。鳌拜的清军正在猛攻镇江,红衣大炮的火光映红江面,而南明水师则用仿制的西洋炮还击,双方在瓜洲渡展开拉锯。

“这南明的炮术精进不少。” 玄烨指着画面里炮弹落点,对索额图道,“比去年江北大战时准头提高三成,定是那荷兰技师的功劳。”

索额图皱眉:“陛下,西洋人狼子野心,既卖炮又教术,恐非善意。”

“非善意又如何?” 康熙放下朱笔,“当年我朝用红衣大炮破宁远城,不也是学的西洋技艺?关键在为我所用。你看这南明,把荷兰技师当祖宗供着,却不知偷师其造船术,愚钝!”

咸阳宫的争论愈发激烈。李斯指着天幕上南明收复扬州的画面 —— 清军因粮道被水师截断而撤退,气得浑身发抖:“陛下请看!此等胜利全靠侥幸!秦攻邯郸,白起围而不攻,三年方破,这南明靠偷袭粮道取胜,岂能持久?”

嬴政却盯着画面里南明在扬州推行的 “军屯制”—— 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点头道:“此法类秦之戍边制。当年蒙恬守长城,亦兵亦农,既省粮饷又固边防。这南明若能坚持,或可守住江北。”

未央宫的铜漏已过未时,刘彻看着 1671 年淮河大战的场景。南明新兵使用从暹罗购得的火枪,在河岸列阵齐射,竟逼退了清军骑兵。“这火器倒是比弩箭厉害。” 他对卫青道,“当年李陵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若有此等武器,何至于兵败投降?”

卫青拱手:“陛下,火器虽利,却需弹药。南明火药多靠陆路从暹罗运来,一旦被截,便成废铁。当年贰师将军征大宛,也因粮草不济险些败北。”

“那就夺回来!” 刘彻指着画面里南明奇袭清军火药库的突击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南明总算学聪明了。”

两仪殿的李世民正研究南明水师的战术图。画面里,郑成功之子郑经率领的舰队假装进攻胶州湾,实则奇袭连云港,焚毁清军运粮船百艘。“声东击西,颇有当年李靖之风。”

长孙无忌指着画面角落:“陛下请看,准噶尔骑兵已逼近张家口,清廷急调鳌拜回师。”

“此乃天赐良机。” 李世民落下关键一子,“当年突厥颉利可汗被朕击败,正是因其后院起火。这南明若能趁势北伐,或可收复中原。”

宣和殿的赵佶看着画面里南明商人用从东南亚赚来的白银购买西洋火炮的场景,突然道:“这银子出去又进来,倒像个循环。”

蔡京在旁道:“陛下,西洋人卖炮给南明,再用赚来的银子买丝绸,实为双赢。”

赵佶却摇头,看着画面里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的会议记录 ——“让明人与清人互斗,我等坐收渔利”,“这哪里是双赢,分明是把南明当枪使。”

崇祯帝看着天幕上 1672 年清廷因准噶尔压力退兵的画面,突然老泪纵横:“天不亡明啊!” 他指着画面里南明收复的滁州、和州等地,“若朕当年有此机会,定能重整河山!”

王承恩泣道:“陛下,南明能有今日,亦是靠将士用命。”

“将士用命?” 崇祯惨笑,“可朝堂上那些人呢?汪文德的钱庄趁机抬高军饷利息,钱谦益又在议与清廷议和,这些蛀虫不除,江山终究难保!”

养心殿的康熙看着天幕上准噶尔与清廷在漠北对峙的地图,对索额图道:“撤兵是明智之举。当年太祖爷放弃叶赫,是为集中力量灭乌拉,今日朕暂舍江南,是为先平准噶尔。”

索额图道:“陛下圣明。南明虽收复几座空城,却已精疲力竭,不足为惧。”

“不可小觑。” 康熙指着画面里南明水师在宁波港建造的新式战舰,“他们的目光,已投向大海。”

天幕上的画面陡转,解说声激昂起来:“1673 年春,南明水师提督郑经率领三十艘‘海鲲级’战舰,突袭马六甲。荷兰舰队猝不及防,被击沉五艘,焚毁三艘,残部逃往巴达维亚。南明顺势占领马六甲,设立‘大明南洋都护府’,垄断东南亚贸易。”

“终于动手了!” 嬴政看着画面里马六甲城头升起的明旗,点头道,“秦攻百越,也是先定巴蜀,再图岭南。这南明先固江南,再收南洋,颇有章法。”

刘彻抚掌:“扬我国威,当如是也!当年朕在漠北勒石记功,今日南明在马六甲树碑,皆为万世之功!”

李世民看着画面里郑经与暹罗、缅甸签订的贸易协定,“以力服人,以德怀人,方能长久。这郑经比其父更懂经略之道。”

赵佶看着画面里满载香料、象牙的船队驶入厦门港,叹道:“南洋之利,竟至于此。”

崇祯帝看着天幕上南明商人的财富榜 —— 汪文德家族资产达三千万两,位列榜首,突然沉默不语。

康熙望着天幕上渐渐淡去的字迹,缓缓道:“海权之争,才刚刚开始。”

当暮色笼罩各朝宫殿,天幕上浮现出最后一行字:“马六甲的硝烟尚未散尽,南明已成为东南亚新的霸主。然陆上的清廷与海上的西洋列强,岂能坐视其壮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咸阳宫的烛火渐暗,嬴政对李斯道:“传旨,令监御史巡查南海郡,绘制海图。”

未央宫的夜风吹动旌旗,刘彻对卫青道:“明日起,扩建楼船军,朕要打通至印度洋的航线。”

两仪殿的棋盘已被收起,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道:“传朕旨意,命将作监仿造西洋战舰。”

宣和殿的画笔被搁在笔洗中,赵佶对蔡京道:“罢了,重启市舶司,招徕南洋诸国。”

乾清宫的烛火终于燃尽,崇祯帝拿起朱笔,在《海疆策》上批下:“水师兴,则国兴。”

养心殿的西洋钟敲了亥时,康熙对索额图道:“告诉南怀仁,加快建造新式战舰,朕要看看,这海洋的尽头,究竟是谁的天下。”

夜幕深沉,天幕暂隐。但帝王们知道,当明日青光再次亮起,那场横跨陆海的较量,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续写新的篇章。而马六甲的灯塔,不仅照亮了商船的航线,更照亮了一个王朝向外开拓的雄心。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