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选的一篇民国言情小说《时光登陆》,在网上的热度非常高,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林小满陈默,作者清照影,无错版非常值得期待。《时光登陆》这本民国言情小说目前连载,更新了222808字。
时光登陆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林溪第一次见到周延深,是在夏末那场连绵了半个月的雨里。
她抱着怀里的纸箱站在单元楼门口,雨水顺着遮阳棚的边缘织成细密的帘幕,把整座城市泡得发涨。纸箱里是刚从出版社取回来的样刊,崭新的《城市漫游》杂志第37期,封面上是她拍的梧桐大道——金黄的叶子铺在湿漉漉的柏油路上,像被打翻的调色盘。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SUV碾过积水停在路边。车门打开,男人撑着一把深灰色的伞走下来,裤脚沾了点泥渍,却丝毫不显狼狈。他身形挺拔,白衬衫的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线条清晰的手腕。
林溪往后退了半步,想给对方腾出空间,怀里的纸箱却突然一沉,最上面的几本杂志滑出来,“哗啦”一声掉进脚边的水洼里。
“抱歉。”她慌忙蹲下去捡,手指刚碰到潮湿的纸页,就听见头顶传来低沉的声音:“我来吧。”
一只骨节分明的手先她一步拾起杂志,动作很轻,像是怕弄皱了封面。林溪抬头时,正对上男人的眼睛,那是种很深的棕色,像浸在水里的黑曜石,平静无波。
“谢谢。”她接过杂志,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冰凉的触感让她下意识缩回手。
男人没说话,只是侧身让她先上楼。林溪抱着纸箱快步走进电梯,按下12楼的按钮时,透过电梯门的缝隙,看见他站在楼道口收伞,伞骨上的水珠顺着他的手腕往下滴。
那天晚上,林溪把湿透的杂志摊在阳台上晾,夜风带着雨气吹进来,掀动她速写本上的纸页。她翻到空白的一页,鬼使神差地画下了那双眼睛——深邃,沉静,像藏着一片海。
第二次见面是在一周后。林溪去楼下的便利店买牛奶,转身时撞到一个人,手里的玻璃瓶脱手而出,眼看就要摔在地上,却被稳稳接住。
“又是你。”男人的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笑意。
林溪这才认出他,是那天帮她捡杂志的人。他换了件浅灰色的T恤,领口松垮地敞开一点,少了些疏离感。“不好意思,我没看路。”
“没关系。”他把牛奶递给她,“住在这栋楼?”
“嗯,1203。”林溪报了门牌号,又补充道,“我叫林溪,溪水的溪。”
“周延深。”他说,“1502。”
原来住得这么近。林溪点点头,抱着牛奶往回走,走到电梯口时,听见他在身后问:“你是摄影师?”
她转过身,看见他手里拿着一本晾干的《城市漫游》,正是她掉在水里的那本。“算是吧,自由职业。”
“拍得不错。”周延深翻到梧桐大道那一页,指尖在封面上停顿了一下,“这条街在老城?”
“嗯,青藤街,上周刚去拍的。”林溪没想到他会注意这个,心里有点发慌,像被人窥见了藏起来的秘密。
电梯来了,周延深侧身让她先进。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淡淡的雪松味,林溪盯着跳动的数字,感觉脸颊在发烫。到12楼时,她几乎是逃着出了电梯,连句再见都忘了说。
那之后,他们开始在楼道里、电梯里、小区的花园里偶遇。有时是清晨,他穿着运动装刚跑完步,额角还带着汗;有时是傍晚,她背着相机回来,他提着从超市买的菜。
每次见面都只是简单的问候,最多说上两三句话,但林溪发现自己开始期待这些短暂的相遇。她会刻意在他可能出门的时间去扔垃圾,会绕远路经过15楼的楼梯口,甚至在画速写时,笔下的人物不知不觉就有了他的轮廓。
九月中旬,林溪接了个拍摄古镇的活儿,要去邻市待三天。出发前一天,她在小区门口碰到周延深,他正把一个纸箱放进后备箱。
“出差?”林溪问。
“嗯,去趟深圳。”他关上车门,“你呢?背着相机,要出远门?”
“去青溪镇拍点东西,杂志社的约稿。”
“青溪镇?”周延深挑眉,“那里的廊桥很有名。”
“你去过?”
“几年前去过一次,秋天的芦苇荡很漂亮。”他顿了顿,从车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她,“那边信号不太好,如果有什么事,可以打这个电话。”
林溪接过名片,白色的卡片上只有一个名字和一串号码,字体清隽有力。她小心地把名片放进相机包的夹层里,像藏起了什么珍贵的东西。
青溪镇比林溪想象的更古朴。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屋檐下挂着红灯笼,风吹过时轻轻摇晃。她背着相机走在巷子里,快门声惊飞了墙头上的麻雀。
傍晚时,她去拍廊桥,刚架好相机,天就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廊桥的木头上,发出哒哒的声响。林溪慌忙收起相机,却发现背包的拉链卡住了。
就在她手忙脚乱的时候,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她接起来,听见周延深的声音:“在廊桥?”
“你怎么知道?”林溪愣住了。
“猜的。”他轻笑一声,“雨下得大吗?我记得桥边有家茶馆,屋檐很宽。”
林溪往桥边看,果然有个挂着“听雨轩”木牌的茶馆。“看到了,谢谢。”
“不客气。”他顿了顿,“注意安全。”
挂了电话,林溪站在茶馆的屋檐下,看着雨幕中的廊桥,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她拿出那张名片,指尖在号码上摩挲了很久,最终还是没勇气打回去。
第二天,林溪去拍芦苇荡。大片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像金色的海浪。她蹲在河边取景,不小心踩空了,相机掉进水里。
她惊叫着捞起相机,机身已经湿透了。试了几次,镜头都打不开。林溪急得眼眶发红,这台相机是她攒了半年工资买的,里面还有这几天拍的照片。
就在她手足无措的时候,手机又响了,还是周延深。“相机坏了?”
林溪愣住了,他怎么又知道?“你……你怎么回事?”
“猜的。”他的声音带着笑意,“别着急,把电池取出来,用塑料袋包好,找家修相机的店看看。青溪镇老街有个姓王的师傅,技术很好。”
林溪按照他说的做了,果然在老街找到了王师傅。虽然相机修好了,但里面的照片全没了。她坐在河边的石阶上,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橘红色,心里空落落的。
手机再次响起,周延深的短信:“照片没了?”
林溪回复:“嗯。”
他很快回过来:“别难过,风景还在,下次再拍。”
林溪看着那条短信,突然笑了。也许,他真的能未卜先知。
从青溪镇回来后,林溪和周延深的联系渐渐多了起来。有时是他发来一张深圳的夜景照片,有时是她分享刚修好的图。他们聊摄影,聊电影,聊喜欢的作家,总有说不完的话。
林溪发现,周延深其实不像看起来那么冷淡。他懂很多东西,从古典乐到量子物理,仿佛没有他不知道的。但他很少说起自己的工作,林溪只知道他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具体做什么,他从没提过。
十月底,林溪的生日。她没告诉任何人,打算一个人在家煮碗面就算过了。傍晚时,门铃响了,她打开门,看见周延深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蛋糕。
“生日快乐。”他说,蛋糕上插着一根蜡烛,火苗在风里轻轻晃动。
林溪愣住了,“你怎么知道今天是我生日?”
“你的身份证,上次掉在便利店了。”他从口袋里拿出身份证递给她,“我帮你收着了。”
林溪这才想起,上次买牛奶时确实掉过东西,后来没找到,还以为丢了。“谢谢你。”
“不介意我进去坐坐吧?”他举了举手里的蛋糕。
林溪侧身让他进来,心跳得像打鼓。她的公寓很小,一室一厅,客厅的墙上挂着她拍的照片,书桌上堆着速写本和相机。
周延深打量着房间,目光在墙上的照片上停留了很久。“这张桥的照片,是青溪镇的廊桥?”
“嗯,后来又去补拍的。”林溪给他倒了杯水,“你好像很了解那里。”
“我外婆以前住在那里。”周延深的声音低了些,“小时候经常去。”
原来如此。林溪恍然大悟,难怪他对青溪镇那么熟悉。
他们坐在沙发上,分着吃一个小小的蛋糕。奶油有点甜,林溪吃得很慢,周延深也没说话,只是看着她笑。窗外的月光透过纱窗照进来,落在他的侧脸上,柔和了他的轮廓。
“周延深,”林溪突然开口,“你到底是做什么的?”
他顿了顿,说:“做人工智能的。”
“所以你很懂技术?”
“算是吧。”他笑了笑,“怎么突然问这个?”
“没什么。”林溪低下头,心里有点小九九。她最近在学视频剪辑,遇到了很多难题,本来想问他,现在又不好意思了。
周延深像是看穿了她的心思,“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真的吗?”林溪眼睛一亮。
“当然。”
那个晚上,他们聊到很晚。周延深教她怎么用剪辑软件,给她讲光影的运用,甚至还给她推荐了几本摄影理论书。林溪发现,他认真起来的样子特别迷人,眼睛里像是有光。
临走时,周延深看着墙上的照片说:“下个月有个摄影展,在市美术馆,一起去?”
林溪的心猛地一跳,用力点头:“好。”
从那天起,林溪觉得空气里都飘着甜甜的味道。她开始期待下个月的摄影展,每天都对着镜子试穿衣服,想象着和周延深一起看展的场景。
可就在摄影展开幕的前三天,周延深突然消失了。
电话打不通,微信不回,林溪去15楼敲门,也没人应。邻居说,他好像搬走了,前几天有搬家公司来搬东西。
林溪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她不明白,明明前几天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见了?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还是……他根本就是在耍她?
那些天,林溪像丢了魂一样,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一遍遍看着他们的聊天记录,看着他送的蛋糕盒子,看着那张还没来得及用的摄影展门票,眼泪忍不住掉下来。
她去问物业,物业说周延深已经退租了,联系方式也注销了。她去查他说的那家科技公司,根本没有叫周延深的人。
林溪这才发现,她对他一无所知。除了一个名字,一个消失的地址,她什么都没有。
冬天来得很快,第一场雪落下时,林溪去了青溪镇。她想看看周延深外婆住过的地方,想找到一点他存在过的痕迹。
老街还是老样子,只是多了些积雪。林溪踩着雪往前走,在一家挂着“周记”木牌的老房子前停住了脚步。门口堆着柴火,屋檐下挂着玉米和辣椒,像极了周延深描述过的样子。
她犹豫了很久,还是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看见林溪,笑着问:“姑娘,找谁呀?”
“奶奶,请问这里是周延深的外婆家吗?”林溪紧张地问。
老奶奶的笑容僵了一下,“你是……”
“我是他的朋友。”
“延深啊……”老奶奶叹了口气,“他外婆去年走了。这孩子,自从他爸妈离婚后,就跟着外婆过,后来去了大城市,很少回来了。”
林溪愣住了,原来他经历过这些。
“姑娘,你找他有事?”老奶奶问。
“他……他不见了。”林溪的声音有点哽咽。
老奶奶从屋里拿出一张照片递给她,“这是延深小时候的照片,你看看是不是他。”
照片上是个小男孩,坐在廊桥上,手里拿着一个相机,笑得很灿烂。林溪一眼就认出,那是周延深。
“他从小就喜欢摄影,”老奶奶说,“后来去学了计算机,说是能做出更厉害的相机。前阵子回来过一次,说要去国外做个项目,可能要很久才能回来。”
林溪的心稍微安定了些,原来他只是去了国外。
“他还说,”老奶奶顿了顿,“如果有个叫林溪的姑娘来找他,让我把这个给她。”
老奶奶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林溪。林溪接过信封,指尖有些颤抖。
回到酒店,林溪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照片和一封信。照片是周延深拍的,青溪镇的廊桥,雪落在桥面上,像铺了一层白纱。
信上的字迹和名片上的一样,清隽有力:
“林溪: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应该已经在国外了。很抱歉没有当面跟你告别,我怕见到你,就舍不得走了。
第一次见你,是在楼下的雨里,你抱着杂志,像只受惊的小鹿。后来每次在楼道里遇见你,我都在想,这个女孩怎么总是慌慌张张的。
你去青溪镇的时候,我其实一直在关注你。你掉相机的时候,我差点就买了机票飞过去。
我做的是人工智能研发,需要去国外待两年。本来想告诉你,却又怕你等不起。
墙上的梧桐大道拍得很好,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去看看秋天的青藤街,好不好?
周延深”
林溪看着信,眼泪掉在照片上,晕开一小片水渍。她拿出手机,翻到那个熟悉的号码,犹豫了很久,还是发了条短信:“好,我等你。”
窗外的雪还在下,林溪把照片和信小心地收好,走到窗边。雪落在对面的楼顶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花。她想起周延深的眼睛,想起他说过的话,心里突然变得很暖。
两年而已,她等得起。
春天的时候,林溪去了青藤街。梧桐树抽出新芽,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拿出相机,拍下这生机勃勃的一幕,心里想着,等周延深回来,一定要让他看看春天的青藤街。
夏天,她去了海边。海水蓝得像宝石,浪花拍打着沙滩,留下白色的泡沫。她对着大海喊:“周延深,我在等你!”声音被风吹散,却在心里留下了痕迹。
秋天,她又去了青溪镇。芦苇荡还是金色的,廊桥在夕阳下沉默着。她坐在河边,看着落叶飘进水里,慢慢漂向远方。
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时,林溪收到了一个快递。里面是一台最新款的相机,还有一张卡片:“等我回来,给你拍全世界。”
没有署名,但林溪知道是他。她抱着相机,站在窗边,看着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嘴角忍不住上扬。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两年。
这天,林溪刚从外面拍照回来,在楼下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男人穿着黑色的大衣,手里提着一个行李箱,正抬头看着楼上。
四目相对的瞬间,时间仿佛静止了。
周延深快步向她走来,眼睛里带着笑意,像两年前那个雨天一样。“我回来了。”
林溪看着他,眼眶突然就红了。“你还知道回来。”
“怕你不等我。”他笑着,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
“谁等你了。”林溪嘴硬,眼泪却掉了下来。
周延深把她拥进怀里,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声音低沉而温柔:“对不起,让你等了这么久。”
“那你要怎么补偿我?”林溪在他怀里闷闷地问。
“带你去看青藤街的秋天,去看青溪镇的芦苇荡,去看全世界的风景。”他顿了顿,“还有,给你拍一辈子的照片。”
林溪笑了,用力回抱住他。晚风吹过旧窗台,带着熟悉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原来,有些等待,真的会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