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3章

决定,往往是在一瞬间做出的。

但执行这个决定所需要的勇气和智慧,却要在无数个日夜的煎熬中,反复淬炼。

赵清许将那枝桃花插在了床头的水晶瓶里,那一点娇嫩的粉,成了她卧房中唯一的亮色,也成了她心中那份决绝的坐标。

从那天起,她不再失眠,也不再迷茫。

她的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每日看书、女红、陪伴母亲。只是,在她那双看似平静的眼眸深处,却有一台最精密的仪器,正在飞速地运转着。

她在构思一个局。

一个极其危险,却又唯一可行的局。

这个局的核心,不再是像上次那样,单纯地向某个人泄密。因为这一次,她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可以被物证轻易推翻的构陷,而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环环相扣的巨大阴谋。

瑞王行事,滴水不漏。在决堤发生之前,任何人都找不到他一丝一毫的罪证。

所以,她不能揭发,只能引导。

她要把这盆即将泼向无辜百姓的脏水,巧妙地,引向另一个方向;引向瑞王最大的政敌,太子赵珩!

一石二鸟。

既能让太子一党去警惕和阻挠瑞王的计划,从而达到拯救百姓的目的;又能将自己和靖王府,从这场风暴的中心摘出去,让他们成为被动的受益者,而不是主动的告密者。

这才是最完美的破局之法。

然而,计划虽好,执行起来,却难如登天。

她要如何引导?

她一个深闺县主,与太子一党,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她总不能像上次对付谢安石一样,再去偶遇太子,然后往他脑子里塞信息吧?

先不说太子身边守卫森严,她根本无法近身。就算她成功了,太子会信吗?一个痴傻的堂妹,突然心声传音,告诉他瑞王要谋害百姓,太子不把她当成是瑞王派来行离间计的妖孽,都算是他仁慈了。

所以,传递信息的媒介,不能是她自己。

必须是一个第三方。一个既能接触到太子,又能让太子相信其情报来源的,可靠的第三方。

而将信息传递给这个第三方的方式,同样不能是心声。那种神鬼莫测的手段,只能用一次。用得多了,只会引火烧身。

她必须用一种更正常,更合乎情理的方式,将证据链的某个关键环节,不经意地,送到这个第三方的手中。

赵清许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一连三天,将所有与黄河防汛、工部、户部以及太子、瑞王两党相关的人员和事件,都在脑海中,仔仔细细地过了一遍。

她像一个最顶级的棋手,在脑中推演着无数种可能性,寻找着那唯一一条通往胜利的狭窄路径。

最终,她的目光,锁定在了一个人的身上。

太子妃,于氏。

太子妃于氏,出身名门,其父乃是当朝太傅,太子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于氏本人,温婉贤淑,在京中贵妇圈里,口碑极好。

更重要的是,原主的记忆告诉她,太子妃于氏,与她的母亲靖王妃李氏,早年曾有过一段不错的私交。两人都喜爱礼佛,常常在相国寺碰面,也算是半个手帕交。只是后来靖王府失势,这份交情才渐渐淡了下去。

但情分,还在。

而且,赵清许还知道一个连她父亲靖王都未必清楚的秘密:太子妃于氏,有一个极其宠爱的幼弟,名叫于子谦。此人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终日斗鸡走狗,是京中有名的惹祸精。

而这个于子谦,最近正因为一桩风流案,惹上了不大不小的麻烦。为了避风头,他被家里人,送到了京郊的一处别院里反省。

那处别院,恰好,就在汴州商会在京城的秘密据点;百川货栈的旁边!

而根据林知意所掌握的历史资料,那个与瑞王勾结,负责具体执行决堤计划的汴州河防都督,与京城联络的信件,正是通过这个百川货栈,进行中转的!

线索,在这一刻,完美地串联了起来!

赵清许的心,因兴奋而剧烈地跳动起来。

她找到了!找到了那个可以将一切巧合,都变得合理的完美破局点!

她的计划,瞬间成型:

第一步,借母亲靖王妃的名义,重新与太子妃于氏建立联系。以病后祈福为由,邀请太子妃同去相国寺上香,修复旧日情谊。

第二步,在相国寺,她要无意间,将一个从百川货栈里流出的、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藏玄机的信物(比如一张被当作废纸的、写有汴州河防都督亲信名字的货运单),交到太子妃的手中。

第三步,太子妃必然会将这个信物交予太子。以太子一党的智囊团,只要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必然能查到百川货栈,查到它与汴州之间的不正常往来,进而,警觉到瑞王在黄河防汛这件事上,必然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到那时,太子为了自保,也为了打击瑞王,必然会动用他所有的力量,去阻止和破坏瑞王的计划!

而她赵清许,和整个靖王府,从头到尾,都只是一个修复故交、无意拾得废纸的无辜旁观者!

整个计划,天衣无缝!

赵清许几乎要为自己的这个构想而喝彩。

然而,当她将这个计划在心中推演到最后一步时,一个被她刻意忽略了的、冰冷而残酷的现实,却如同幽灵一般,再次浮现在她眼前。

这个计划,有一个致命的风险点。

那就是,它太慢了。

从她接触太子妃,到太子妃传递消息,再到太子一党开始调查、找到证据、做出反应这一整套流程走下来,需要多少时间?

三天?五天?还是十天?

可黄河的汛情,瞬息万变!谁也说不准,那悬于十万百姓头顶的利剑,究竟会在哪一天落下!

万一太子他们的动作慢了一步呢?

万一在他们找到确凿证据之前,瑞王就已经下令决堤了呢?

到那时,她虽然保全了自己,却依旧没能救下那些无辜的百姓。她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演了一场自欺欺人的独角戏。

她的良心,依旧会坠入深渊。

不!不行!

这个计划,还不够完美!它太被动了,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太子一党的效率和能力之上。

她必须再加一道保险!

一道能将警报以最快速度、直接传递到最高决策者;皇帝耳中的保险!

可是,要如何做,才能在不暴露自己的前提下,将消息递到皇帝面前?

赵清许陷入了更深的、也更痛苦的思索。

她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整整一天,滴水未进。

她看着窗外,那棵在春雨中抽出新芽的梧桐树,脑海里,两个方案在疯狂地交战。

方案一:只执行针对太子的暗线计划。此法最安全,对靖王府的风险最小。但拯救百姓的成功率,却并非百分之百,充满了不确定性。

方案二:在执行暗线计划的同时,再想办法,冒一次险,用一种更直接、更匪夷所思的方式,对皇帝进行一次预警。此法风险极大,一旦失败,她和靖王府,都可能万劫不复。但拯救百姓的成功率,却能大大提高!

天平的两端,再一次,摆上了熟悉的砝码。

一边是家人的安危。

另一边是十万百姓的性命。

她以为自己早已做出了选择。

可当她真的要将自己和整个家族的性命,都放到那危险的赌桌上时,那份迟疑与恐惧,还是如潮水般,将她淹没了。

她毕竟,也只是一个血肉之躯。她会怕,会软弱。

她想起了父亲那双充满忧虑的眼睛,想起了母亲温暖的怀抱。她好不容易,才将他们从一个必死的结局中解救出来。难道现在,要因为一群素不相识的历史数字,而将他们,重新推入另一个更危险的深渊吗?

值得吗?

这个问题,像一把钝刀,反复地,切割着她的内心。

她找不到答案。

夜,再次深了。

赵清许疲惫地趴在书案上,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她身上洒下一片清冷的银辉。

她感觉自己,快要被这巨大的精神压力,彻底压垮了。

就在这时,一阵极其轻微的、熟悉的风声,从房顶上传来。

紧接着,一片小小的、被磨得极其光滑的黑色瓦片,顺着窗户的缝隙,悄无声息地,滑了进来,落在了她的书案上。

瓦片的上面,用白色的石灰,画着一个极其拙劣的、歪歪扭扭的笑脸。

那笑脸,画得幼稚又可笑,却在瞬间,击中了赵清许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她抬起头,看向屋顶的方向,虽然什么也看不见,但她知道,他在那里。

像往常的每一个夜晚一样,无声地,守护着她。

他一定又感受到了她的痛苦和挣扎。他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便只能用这种最笨拙、最孩子气的方式,试图逗她开心。

赵清许伸出手指,轻轻地,抚摸着那片冰凉的瓦片,和上面那个丑丑的笑脸。

她的眼眶,毫无预兆地一热。

一滴晶莹的泪珠,从眼角滑落,滴在了瓦片上,将那白色的石灰,晕开了一小片。

她忽然觉得,自己不那么孤独了。

她也忽然,想通了。

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数字。

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会哭会笑的人组成的。

而她,林知意,之所以要研究历史,不就是为了从那些故纸堆里,去感受、去理解那些属于人的、最本真的情感与温度吗?

如果她今天,为了自保,而对那十万即将逝去的生命,选择了视而不见。

那她,也就背叛了自己最初的理想。

她将不再是那个以史为镜、心怀苍生的林知意。

而只是一个怯懦的、自私的、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的赵清许。

她拿起那块瓦片,走到窗边,对着那片沉沉的夜色,轻轻地,点了点头。

她知道,屋顶上的那个人,会看到。

然后,她转过身,回到书案前,重新铺开一张宣纸。

她的眼中,再无半分犹豫与挣扎,只剩下一种凤凰涅槃般的、决绝的光。

她提起了笔。

这一次,她要设计的,是一个将她自己,也当作诱饵抛出去的,最危险,也最疯狂的连环局!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