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由鹤言笙所撰写,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也是一部良心种田著作,内容不拖泥带水,全篇都是看点,很多人被里面的主角姜砚禾所吸引,目前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这本书写了102635字,连载。
百年穿途,归乡拓富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省农科院的考察队来那天,姜家坳的稻田刚抽新穗。
清晨的雾还没散,青绿色的稻穗裹着露水,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无数支举起的小旗子。姜砚禾穿着沾着泥点的胶鞋,领着张教授一行人走在田埂上,指尖拂过稻穗顶端的细芒,触感微凉。
“张教授您看,这是第三代杂交种,分蘖数比普通稻种多三成,穗长增加了两厘米。” 她指着一株长势格外好的稻子,眼里闪着光,“我在培育时特意强化了茎秆的韧性,能抗六级风。”
张教授戴着老花镜,俯身仔细观察稻穗的结构,又用镊子取下一片叶鞘,对着光看了半晌。“不错,叶脉清晰,蜡质层厚,抗病性应该很强。” 他转头对随行的年轻研究员说,“小王,取些样本回去检测,重点看看千粒重和蛋白质含量。”
随行的村民们站在远处,大气都不敢出。老李头攥着旱烟袋,手心沁出了汗;张寡妇抱着孙子,孩子的小手正指着稻田里的人影咿呀学语;哑巴叔蹲在田埂边,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正一笔一划地画着稻穗 —— 他虽不会说话,却总爱用画笔记录村里的变化。
考察队的人拿着仪器在田里忙碌,测土壤湿度的,查病虫害的,拍照记录的,忙而不乱。姜砚禾在一旁不时解答问题,从育种原理到生态管理,说得条理清晰,连张教授都忍不住点头:“丫头,你这技术底子扎实,不像没受过专业训练的。”
姜砚禾心里咯噔一下,连忙笑着打岔:“都是跟着老农学的土法子,让教授见笑了。” 她不敢提未来的事,只能把功劳都推给那位 “虚构的老农”。
张教授没再追问,转而看向稻田边的薄荷和万寿菊:“这个间作模式很好,既驱虫又能增收,值得推广。” 他走到生态鱼塘边,看着水里游动的鱼虾,又看了看岸边的芦苇丛,“鱼塘的生态循环设计得也巧,鱼粪肥田,稻花喂鱼,一水两用,一亩地能多赚不少呢。”
听着张教授的夸奖,村民们悬着的心渐渐放下,脸上露出了笑容。三叔公忍不住凑过来:“教授,咱这稻子,真能亩产千斤?”
“不止。” 张教授肯定地说,“看这长势,亩产一千二百斤没问题。如果管理得好,有机认证拿下来,市场价能卖到二十块一斤,比普通大米贵十倍。”
“啥?二十块一斤?” 村民们炸开了锅。张寡妇手里的孩子吓得哭起来,她却顾不上哄,只是喃喃地说:“那我家三亩地,岂不是能卖……”
“能卖六万多。” 姜砚禾笑着接话,“这还不算鱼塘和民宿的收入。等‘稻海星空’观景台建好了,城里人来体验农耕,住树屋,咱们还能赚旅游钱。”
“稻海星空” 观景台已经搭好了木架,工人们正在铺设防腐木板。站在半成品的观景台上往下看,千亩稻田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风过时掀起层层浪涛,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村落都成了画里的景致。
张教授站在观景台边缘,望着眼前的景象,突然叹了口气:“现在的农村,缺的就是你这样的年轻人。守着好山好水不会用,守着好土地不会种,可惜啊。” 他转头看向姜砚禾,“丫头,有没有兴趣跟我们合作?省农科院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你们建育种基地,把这稻种推广出去。”
这正是姜砚禾求之不得的。她连忙点头:“求之不得!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成立合作社,怕……”
“合作社的事我来帮你办。” 一直跟在后面的李科长突然开口,“我已经跟县里汇报了,你们村的项目可以作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享受政策扶持。下周我就让人来指导你们注册合作社,争取月底前办下来。”
他态度热情,跟上次交流会上的冷淡判若两人。姜砚禾心里清楚,这是沾了张教授的光,却也不点破,只是笑着道谢。
考察队走的时候,太阳已经爬到了头顶。张教授握着姜砚禾的手说:“检测结果出来后,我会派人送份详细报告。你们抓紧时间把合作社办起来,秋收前我们再来,争取帮你们联系收购商。”
送走考察队,村民们围着姜砚禾,笑得合不拢嘴。
“砚禾丫头,咱这稻子真能卖二十块一斤?”
“合作社是啥?是不是以后咱就有靠山了?”
“观景台啥时候能建好?我儿子在城里打工,说想来看看。”
姜砚禾笑着一一解答,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她知道,项目越成功,引来的关注就越多,刘老板那样的人绝不会善罢甘休。
果然,没过两天,村里就传开了闲话。说姜砚禾的稻种是 “转基因”,吃了会致癌;说她跟张教授 “有关系”,才能拿到扶持政策;甚至有人说她当年根本不是掉崖,是被 “外星人” 掳走了,现在回来是想 “控制土地”。
“这是谁在瞎嚼舌根?” 老李头气得把旱烟袋摔在地上,“我去找他理论去!”
“李爷爷别急。” 姜砚禾拦住他,“嘴长在别人身上,爱说啥说啥。咱们把稻子种好,把合作社办起来,用事实打他们的脸。”
她心里清楚,这八成是刘老板搞的鬼。果然,当天下午就有人来报信,说刘老板在镇上的茶馆里跟人喝酒,嘴里正编排着她的坏话。
“他还说,要联合几个村的人,举报咱们破坏生态,不让咱们办合作社。” 来报信的是个在镇上打工的年轻人,气得脸通红。
姜砚禾没生气,反而笑了:“他越急,越说明咱们走对了路。” 她召集村民们开会,宣布成立合作社的事。
“合作社就叫‘青禾合作社’,取青秧茁壮的意思。” 她拿出早就拟好的章程,“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按劳分配,按股分红。我出技术,算技术股;大家出土地和劳力,算股份。年底赚了钱,先留一部分扩大生产,剩下的按股份分。”
村民们听得认真,没人再提闲话。张寡妇第一个举手:“我入!我家三亩地全算上!”
“我也入!”
“算我一个!”
报名的人越来越多,连一开始持观望态度的几户人家,也纷纷报了名。哑巴叔没说话,却在报名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举起手里的画本,上面画着一片金灿灿的稻田,田埂上站着好多人,都在笑。
成立合作社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镇上。李科长效率很高,没过几天就带着人来指导注册,还带来了县里拨的启动资金。姜砚禾用这笔钱买了些农机具,又请了施工队加快观景台和树屋民宿的建设。
稻田里的稻穗渐渐饱满起来,从青绿色变成了黄绿色,沉甸甸地弯下腰,像一串串成熟的葡萄。风过时,稻浪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唱一首丰收的歌。
姜砚禾站在观景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里踏实又温暖。她想起未来星港的全息农场,虽然高产,却没有这样的生机与烟火气。她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不仅仅是种出高产的稻子,更是在唤醒这片土地的灵魂。
傍晚时分,她收到了张教授发来的检测报告:千粒重 28.6 克,蛋白质含量 8.3%,各项指标均优于有机大米标准。报告末尾,张教授还加了一句:“期待秋收时的好消息。”
姜砚禾把报告给村民们看,大家围着那张纸,像看宝贝一样。老李头用粗糙的手指点着 “亩产 1250 斤” 的字样,激动得说不出话;张寡妇悄悄抹了抹眼角,嘴里念叨着 “他爹,咱们有盼头了”;哑巴叔在画本上又添了一笔,给金灿灿的稻田加上了个大大的太阳。
夜色渐浓,稻田里的虫鸣此起彼伏。姜砚禾坐在老房子的门槛上,看着手机里的检测报告,突然想起了奶奶。如果奶奶还在,看到这满田的稻穗,一定会笑着说:“咱砚禾有出息了,把地种活了。”
她起身走到院子里,望着天上的星星。山里的星空格外清澈,银河像一条发光的带子,横跨在夜空里。姜砚禾轻轻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稻穗生长的声音,细微却坚定,像无数个希望在破土而出。
她知道,考验还在后面。刘老板不会罢休,城市资本也迟早会找上门。但此刻,看着这片即将成熟的稻田,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她心里充满了勇气。
因为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片土地,这些乡亲,就是她最坚实的后盾。而丰收的季节,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