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3章

第一节:艰难的启动

林文正那句“且由你试试”,与其说是支持,不如说是一种走投无路下的消极放任。家庭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了林薇看似瘦弱的肩膀上。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林薇就把林峰从草铺上拽了起来。

“天都没亮全!干什么!”林峰带着浓重的起床气,不满地嘟囔。

“砍树。”林薇言简意赅,将一把锈迹斑斑、刃口都钝了的柴刀塞进他手里,“构树枝,越多越好,搬到河边浸泡。”

她没给林峰反驳的机会,转身就去叫醒了母亲和妹妹。王氏虽然虚弱,但看到女儿眼中不容置疑的决绝,还是挣扎着起身。小妹林秀揉着惺忪的睡眼,怯生生地跟在母亲身后。

家庭的“生产小队”在晨雾中开始了第一次作业。

林薇指挥若定:“小峰,你只管砍和运。娘,小妹,你们把砍下来的构树枝剥皮,树皮是我们要的,剥下来放到河里浸泡,去掉青皮和杂质。”

分工明确,指令清晰。这是Vivian在项目管理中最基本的素养。

然而,理想与现实立刻发生了碰撞。

林峰挥舞着钝柴刀,砍了没几下就气喘吁吁,抱怨道:“这破刀!这得砍到什么时候!”

王氏和林秀剥皮的速度也极慢,粗糙的树皮很快就把她们的手指磨得通红。林秀疼得直抽气,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哭出声。

林薇看着这一切,心头沉重。生产力工具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这些都是制约发展的硬伤。但她不能停。

她挽起袖子,接过林峰手里的柴刀示范了几下发力技巧,又手把手教母亲和妹妹如何更省力地剥皮。她没有责备,只有冷静的指导和示范。

忙碌了一整个上午,直到日上三竿,他们也才收集了小小一堆构树皮,浸泡在河边的浅水处。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林峰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看着那堆“破树皮”,语气充满了挫败和怀疑:“姐,就靠这些玩意儿,真能造出纸来?别是白费力气!”

林薇看着河边那微不足道的成果,没有回答。她只是默默计算着时间和进度。三天,太紧了。

第二节:核心工具与信任危机

原料准备缓慢,但更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核心工具,抄纸的竹帘,还没有着落。

下午,林薇让疲惫的家人稍作休息,自己则拿着家里仅存的几枚铜钱——这是王氏压箱底,准备用来买盐的最后积蓄——来到了村里的老篾匠张爷爷家。

张爷爷听说她要编织一个“极其细密、缝隙均匀、能沥水”的竹帘,瞪大了眼睛:“女娃子,你要这东西做啥?这么细的竹丝,费工费时,这几个钱可不够。”

林薇心中一惊,她知道钱不够,但没想到差距这么大。她试图用未来收益说服:“张爷爷,您帮我做,等我这东西赚了钱,一定加倍补给您工钱。”

张爷爷浑浊的眼睛里透着不信任,摇了摇头:“女娃,不是爷爷不信你,你们林家……唉,等你们赚了钱再说吧。”说完,便不再理她,低头继续编他的箩筐。

吃了闭门羹,林薇握着那几枚滚烫的铜钱,站在篱笆外,感到了穿越以来最切实的无助。没有初始资金,连最基本的生产工具都无法解决。空有知识,却寸步难行。

她沉默地回到家,脸上的凝重让本就忐忑的王氏更加不安。

“薇儿……要不,算了吧?”王氏怯怯地提议,“咱们再去求你三婶宽限几日,娘再去多接些绣活……”

“不行。”林薇斩钉截铁地否定。求饶和埋头苦干,改变不了这个家的本质。必须破局。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着,仿佛事不关己的林文正,忽然放下手里的书(那书页都已泛黄卷边),起身走进了里屋。过了一会儿,他拿着一块半新不旧的砚台走了出来,递到林薇面前。

“拿去……当了吧。”林文正的声音干涩,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肉痛,“应该能换些钱。记住,这是为父……最后能拿出的东西了。”

这块砚台,是他读书人身份最后的象征,也是这个家唯一还算值钱的物件。

林薇看着父亲,看到他眼中复杂的情绪——有不舍,有无奈,或许,还有一丝微弱的、赌徒般的期望。这一刻,她对这个迂腐懦弱的父亲,有了一点改观。

“谢谢爹。”她接过砚台,没有多言,转身再次出门。

这一次,她成功地从镇上一家当铺换回了一小串铜钱。虽然被压了价,但足够支付张爷爷的工钱,甚至还能买一小袋粮食。

当她带着钱和一小袋糙米回到家时,家里的气氛明显不同了。林峰看着那袋米,咽了口口水。王氏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连林秀看她的眼神,都带上了一丝依赖。

信任,是用实实在在的资源和行动建立起来的。

第三节:第一次失败与调整

工具和粮食问题暂时解决,家庭作坊再次运转起来。

张爷爷拿到了足额的工钱,手脚麻利,很快编好了符合要求的竹帘。林薇用买来的石灰(她确认了河边的白土确实含有石灰成分,但纯度不够,还是买了成品)浸泡处理树皮,然后开始了第一次蒸煮。

没有大铁锅,他们只能用家里最大的陶缸架在临时垒砌的灶上。火候难以控制,蒸煮的时间全凭林薇根据记忆估算。

当终于将煮烂的树皮捞出来,准备捣成纸浆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纤维捣得不够碎,里面还有不少粗硬的疙瘩。

终于到了最关键的“荡料入帘”环节。林薇屏住呼吸,回忆着参观时看到的动作,将挂着纸浆的竹帘深入水中,然后手腕巧妙地一荡、一提……

竹帘出水,上面只覆盖了一层稀稀拉拉、厚薄不均的纤维,根本无法形成一张完整的纸。第一次尝试,失败了。

“看吧!我就说是白费力气!”林峰积压的怨气瞬间爆发,把手中的木棍一扔,“又是砍树又是剥皮,累死累活,就弄出这玩意儿?还不如去挖野菜!”

王氏也露出了失望的神色,默默垂泪。

失败的阴影笼罩着这个刚刚凝聚起一丝人气的家。

林薇看着那失败的“半成品”,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失败在她的预料之中。任何新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必然经历试错。

她没有理会林峰的抱怨,而是蹲下身,仔细检查那失败的纸浆。“纤维处理不够细腻,捣浆的时间和力道不足。纸浆浓度也可能不对。”她冷静地分析着原因,像是在分析一份失败的项目报告。

“休息一会儿。”她站起身,对垂头丧气的家人说,“然后,我们重新捣浆,捣得再细一些。火候也需要调整。”

她的冷静和坚持,像一块磐石,稳住了即将再次倾覆的小船。林峰看着她波澜不惊的脸,一肚子火气忽然发不出来了,只能愤愤地又捡起了木棍。

第四节:曙光微现

第二次尝试,在压抑和沉默中进行。

林薇亲自监督每一个环节。她让林峰和母亲轮流,更加卖力地捣浆,直到手臂酸麻,确保纤维足够柔腻。她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纸浆在水中的浓度,反复试验。蒸煮的火候也做了微调。

夜幕降临,油灯再次被点燃。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林薇深吸一口气,再次执起那张承载着全家希望的竹帘。她的手腕稳定地侵入水中,感受着水流和纸浆的阻力,然后运用巧劲,平稳、均匀地荡起,再缓缓提起……

竹帘离开水面,一层薄薄的、虽然仍有些瑕疵但已初步成型的湿润纸页,赫然覆盖在竹帘之上!

成功了!

虽然这张纸还远谈不上平整光滑,颜色也偏暗,但它确确实实是一张纸的雏形!

“成……成了?”王氏捂住了嘴,眼泪再次涌出,但这次是喜悦的。

林峰瞪大了眼睛,看着那层薄薄的东西,脸上的愤怒和怀疑被震惊所取代,喃喃道:“居然……真的成了……”

连一向胆小的小妹林秀,都忍不住凑上前,好奇地看着这神奇的“变出来的”东西。

林薇看着这张粗糙的纸,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如释重负的笑容。这笑容很淡,却像划破厚重乌云的第一缕阳光。

她小心地将这第一张湿纸覆在准备好的木板上,轻轻揭下竹帘。

“这只是开始。”她转过身,对看着那“神迹”般纸页的家人们说,声音里带着疲惫,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接下来,我们要学会压榨水分,学会烘干。我们要造的,不止是一张纸,而是很多张,并且要越来越好。”

她的目光扫过家人,看到他们眼中重新燃起的,不再是怀疑,而是混杂着震惊、希望和一丝崇拜的光芒。

第一张纸,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更重塑了这个家庭的信心和凝聚力。

然而,林薇心中清楚,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这张粗糙的纸能卖出去吗?能卖多少钱?能赶在三天期限内,堵住三婶那张刻薄的嘴吗?

悬念,从技术成功转向了市场验证。这个刚刚点燃的小小火苗,能否经受住现实风雨的洗礼?

(第三章 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