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3章

他拿着尺子兴奋地说:“柱子真是个天才,这小麦的长势我从未见过这么好。”

“麦穗的转化率也非比寻常。”

“你看这饱满的颗粒!”

何雨柱谦虚道:“我就是按自己的想法试试,没想到真成功了。”

“你这小子!”

“我已经报告校长了,他马上就到。”

“老爷子要是瞧见这场面,准得乐坏喽!”

没过多久。

校园里便热热闹闹涌来了一群人。

领头的是清北大学校长张建国,本身也是农科专家。

一听闻消息,他立刻火急火燎赶了过来。

“同学麻烦借过。”

“同学,让一让!”

张建国好不容易挤到前面。

眼前景象让他和随行人员都怔住了。

待看清那沉甸甸的麦穗时,几人惊得几乎合不拢嘴。

“老天爷!”

张建国快步上前,轻轻捧起一株饱满的麦穗,“这…”

“这是谁培育的?”

袁铁答道:“校长,是我的学生何雨柱。”

张建国目光转向袁铁身旁的何雨柱。

“何雨柱同志!”

“你可为国家解决大难题了!”

“我都不知该怎么形容…你真是天才!”

放眼望去。

何雨柱培育的麦穗大小均匀,粒粒饱满。

产量比现有品种高出数倍不止。

若这项技术能推广种植——

那前景张建国想都不敢想。

“何雨柱同志,袁铁,来我办公室详谈。”

“你们几个把这片试验田保护起来,严禁外人进入,听明白没有!”

几位老师连忙点头。

“好了好了,大家别围观了,都散了吧。”

另一边。

何雨柱与袁铁在校长办公室落座。

想到那小麦的产量,张建国激动得手指发颤。

他微微发抖地点了支烟,郑重开口道:

何雨柱同志,您这项成果真是惠及千家万户。请问这种小麦种植技术在其他地区也能推广吗?

何雨柱稍作思考后答道:除了高寒地带,全国大部分地区应该都能适用这个方法。

张建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您也清楚,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很多技术都还在摸索阶段。”

“不少群众至今仍面临温饱问题。”

“这项技术…您愿意献给国家吗?”

这还用问?

当然愿意。

何雨柱笑道:”您说笑了,我求之不得呢。”

张建国朝他竖起大拇指。

“好同志!”

“为表彰您的贡献,经研究决定授予您一等功勋章,并聘任为首席农业科研员。”

“何雨柱同志!”

“您的名字必将载入史册!”

何雨柱谦逊回应:”感谢校长认可,这都是分内之事。”

张建国嘱咐道:”那就请您把具体操作流程整理成书面材料。”

“我这就去筹备授勋事宜。”

这枚一等功勋章,非得好好展示不可!

起初听说要给学生授予一等功,校委会多数人持反对意见。

待张建国说明这项技术的价值后,众人无不欢欣鼓舞。

甚至有人私下议论:这个表彰等级是不是给得偏低了些?

午后时分,何雨柱胸前佩戴着鲜艳的大红花,袁铁与张建国等人随行在侧。队伍两旁各有一人高举横幅,上面写着:“热烈祝贺何雨柱同志荣立一等功”。不知是谁点燃了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回荡在空气中。

四合院中,贾张氏正抱着孙儿散步,与前院的邻居们闲聊。

一大妈问道:“今天街上怎么这么热闹?比过年还喜庆。”

贾张氏摇头:“不清楚,鞭炮都放了好几轮了。”

“听,声音越来越近了。”有人插话。

易忠海推测:“估计是有什么喜事,我们去看看。”

大院众人走向街口,远远便望见了横幅上的字。

“热烈庆祝……何雨柱???”易忠海念到一半,愣住了。

“一等功?”

他迟疑地问:“这个何雨柱……是我们院的柱子吗?”

旁边有人接话:“叫何雨柱的人多了,肯定不是他。他不是还在上学吗?怎么可能立一等功?”

易忠海没有作声,默默走向人群。远远地,他看见了最不愿见到的一幕——何雨柱胸前不仅戴着大红花,还缀着一枚闪亮的一等功勋章。

易忠海心头一紧,仿佛被什么刺痛。

随着队伍走近,众人终于看清——那分明就是他们熟悉的何雨柱。

他不是该在大学读书吗?

怎么会得到这样一枚勋章呢?

到底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

居然还拉起横幅庆祝?

众人脑海忠充满了各种难以置信的念头。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何雨柱——

这个人,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透了!

几个人盯着何雨柱,

只觉得越来越看不懂眼前这个男人。

随后,一行人陆续走过,大大小小的喇叭也开始广播:

“为表彰何雨柱同志不辞辛劳,在农业科研中作出重大贡献,特此提名表扬!”

大家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

到了下午,何雨柱就没什么事了。

而张建国和其他人却忙得不可开交——

好不容易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必须尽快核实并推广到全国。

于是他们立刻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何雨柱刚走进大院,

一道道异样的目光就投了过来。

“柱子回来啦!”

“柱子,今天街上怎么回事?快给我们讲讲。”

“是,又是戴大红花,又是表彰,还立了一等功——你到底做了什么?”

易忠海、刘海忠以及大院里的其他人纷纷围了上来。

何雨柱觉得没什么好隐瞒的,便淡然说道:“没什么,就是培育出了高产小麦。”

“都是组织上抬爱。”

“嘶——”

原来是和粮食有关的事?

那就难怪了。

易忠海问:“听说还评了你一个首席科研人员?这头衔有用吗?”

何雨柱回答:“不过是个称呼罢了……”

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国家对他的认可。

**

在清华北大,地位差不多能跟教授平起平坐了。

何雨柱说:“大家先忙着,我就回去了。”

打过招呼,何雨柱转身走向中院。

易忠海他们几个都愣住了。

什么时候,何雨柱已经成长到这个高度了?

易忠海斜眼瞥向贾东旭,心里懊恼:“当初我怎么会那么糊涂!”

他悔得直拍大腿。

没过多久,

又有人来敲门了。

来的是个戴灰色帽子、穿中山装的男人。

“请问这是何雨柱住的大院吗?”

几位大爷大妈愣了一下,点点头:“是这儿,没错。”

“好,把东西搬进来吧。”

说完,三五个小伙子搬进来不少东西。

最显眼的是十几斤猪肉、半袋白面,后面还有人推着一辆崭新的二八大杠,车头上还系了朵大红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同志,请问这些都是给何雨柱的?”

带队的领导说:“是的,我们领导特意安排的,总不能寒了同志的心。”

“让我带着这些东西来慰问何雨柱。”

“嘶——”

光是那辆自行车,就让人倒吸一口气。

这竟然也是给何雨柱的?

“大爷,请问何雨柱住哪个院子?”

“中院……”愣了好半天的易忠海指了指中院方向。

他清楚感觉到,自己的呼吸都不稳了。

“咚咚——”

几个人敲了敲门。

何雨柱开门一看:“主任,您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清北大学的年级主任,徐卫。

徐卫笑着说:“领导特意派我来嘉奖你!”

“这些都是给你的。”

“我给你搬进去!”

呵。

何雨柱瞥了一眼,这份礼可不轻。

特别是那辆自行车。

他早就琢磨着弄一辆骑骑,只是一直忙得抽不开身。

再说院子里人多眼杂,他也不想太惹眼,所以一直没买。

这下倒好,直接送上门了?

何雨柱连声说:“好好好,放地上就行。”

“替我谢谢校长!”

“哈哈,校长说了,这是你应得的。”

何雨柱道:“主任辛苦了,要不留下吃个饭?”

徐卫笑道:“你这小子,研究搞完就撒手不管了,我们还得忙着把你的成果推广出去呢。”

“争取以后人人都能吃上白面馒头!”

何雨柱神色一正,敬了个礼,“辛苦你们了!”

徐卫:“东西送到,有什么需要尽管和组织提。”

“期待你下一项成果。”

“一定!”

说完,徐卫一行人就离开了。

“媳妇!”

“哎?”陈雪如探出头来。

“门开大点,我把这些东西搬进去!”

“好。”

陈雪如用脚抵着门,何雨柱扛着一袋面粉和十几斤猪肉走了进去。

“咕嘟!”

“咕嘟!”

“咕嘟!!”

任谁看到这场面,能忍住不咽口水?

等何雨柱再出来搬自行车时,

有人趁机搭话:“柱子,十几斤猪肉呢,你家就三口人,吃得完吗?”

贾张氏连咽了好几口口水,使劲点头:“就是就是,这么多肉夏天容易放坏,那不是糟蹋了吗!”

“不如分点出来,让大家也尝尝。”

果然。

院里这些人,不出所料地打起了何雨柱这些粮食的主意。

何雨柱信心满满地说:“别担心,这些食物肯定能吃完。就算有剩余,我也可以带回自己的餐馆,很快就能用完!”

他态度坚决,毫不妥协地拒绝了对方。

贾张氏试图劝说:“咱们院子里总共才多少户人家,大家分着吃也剩不下多少。你现在又不缺这点吃的,作为邻居,就不能帮帮我们吗?”

周围传来几声附和。

何雨柱头也不回,推着自行车走到门口,干脆利落地说:“抱歉,不行!”

话音刚落,房门“砰”地一声关上了。

对待这些人,还是保持距离最为妥当。

与此同时,易忠海忍无可忍地来到后院。

他必须找聋老太太倾诉心中的苦闷。

“老太太!您知道何雨柱现在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吗?”易忠海激动地说,“不仅有一群领导往他家送礼,他还获得了荣誉勋章。他开的餐厅生意也红火得不得了!”

这番话像一把把利刃,刺痛了聋老太太的心。

实在令人难受!

但事已至此,又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聋老太太劝道:“别想这些了,还是专心培养东旭吧。只要好好教导这孩子,将来也会有所成就的。”

如今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

若是再去劝说何雨柱,恐怕只会让矛盾更深。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好好栽培贾东旭。

易忠海不甘心地问:“我明白这个道理,可心里总不是滋味。您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改善我们和何雨柱的关系?”

聋老太太无奈地摇了摇头。

她也无计可施。

何雨柱打发了那些人后,回到屋内。

按照时间推算,到1955年将会实行公私合营的政策。

到时候,无论是自家的饭店,还是陈雪如的绸缎庄,都要与国家各占一半。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