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一本历史脑洞小说——《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由知名作家“1只毛豆”创作,以朱橚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本书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至第12章,180532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主要讲述了:朱元璋难以置信道:“老五,你再说一遍?”这种亩产五千斤的作物,若一年一熟已是天佑大明,如今竟能一年两熟?在南方甚至可能三熟?皇帝的手微微发抖,若非顾及君王威仪,他恨不得将朱橚举起来庆贺。“若肥力与气候…

《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精彩章节试读
朱元璋难以置信道:“老五,你再说一遍?”
这种亩产五千斤的作物,若一年一熟已是天佑大明,如今竟能一年两熟?在南方甚至可能三熟?
皇帝的手微微发抖,若非顾及君王威仪,他恨不得将朱橚举起来庆贺。
“若肥力与气候适宜,快则三月,慢则七个月就可收获。”
朱橚补充道,“若是留种不用来食用,切成小块晾干切口,也能直接用于育苗……虽然现在没有杀菌剂,不过照做便是。”
既然秘密已被识破,朱橚索性将育苗技术倾囊相授。
朱元璋与朱标听得瞠目结舌。
皇帝本是简单询问,但深谙农事的他越问越细,父子二人竟就此展开长谈。
话题从红薯种植扩展到水稻育种、果树栽培、肥料施用……最后连母猪产后护理与公猪饲养技术,朱橚都能侃侃而谈。
朱元璋起初尚能接话,后来只剩倾听的份。
朱标察觉异样,正要命人记录,却见徐妙云已在执笔疾书。
兴致高涨的皇帝干脆席地而坐,太子连忙令人奉上香茶侍候。
“你居然连母猪产后护理都懂?”朱元璋突然警醒,”老五,你正经事不干,整天琢磨这些?”
朱橚这才惊觉失言——说好的废物人设呢?怎么一不留神就暴露了这么多?
皇帝也暗自懊悔:只顾着讨论,竟忘了记下这些重要农技。
若有人能将这些话记下便好了,
朱皇帝目光扫向大殿四周,竟发现身着太监服饰的徐妙云已捧着几页宣纸,恭谨地呈到朱元璋面前。
“奴才徐通,冒昧将陛下与吴王殿下的对答尽数记录!”
“恭请圣览!”
“竟真记录下来了?”
朱橚喉间一哽,望向那”小太监”的眼神顿时复杂起来。
枉费自己先前出手相救,这小太监莫非是来添乱的?
朱元璋接过徐妙云呈上的纸页,只见纸上簪花小楷工整秀丽。
这位儿媳,当真令他越看越是满意。
方才朱橚那些天南海北的谈论,多是田间地头的生计之事,若非亲身劳作之人,莫说记录,怕是连听懂都难。
可徐妙云竟能分毫不差记下,可见绝非寻常养在深闺的贵女。
“老五倒是个有福的!”
老朱转手将纸页递给朱标。
太子殿下匆匆浏览过后,脸色也是一阵变幻,先是对徐妙云投以赞许的目光,继而盯着朱橚无奈道:
“孤实在不解,你一个金枝玉叶的皇子,怎会连母猪产后的照料都如此精通?”
因避尊者讳之故,大明官话中凡”猪”字皆以”豚”代称。
也亏得朱皇帝深知民间疾苦,若换作别朝,只怕连豚肉都不得上桌。
朱橚自知失言,只得赔笑道:”不过是出宫饮酒时,听那些胡商色目人闲谈学来的……”
“倒是天赋异禀!”
朱标转身奏道:”父皇,儿臣以为当将此文刊印成册,颁行天下。
我朱家起于陇亩,此册乃五弟心血。
一则可使天下农事得其要领,二则可正世人对我朱家皇子的偏见。
再辅以那番薯种植之法,看谁还敢说老五是个纨绔?”
朱元璋抚须颔首:”此书便叫《农经》罢。
“
这二字惊得朱橚眼前一黑。
026 天子欲塑吴王为圣贤
《农经》?
朱橚本就在后悔方才的口无遮拦,此刻听闻御赐书名,更觉心惊肉跳。
老爷子这是要将他置于众矢之的啊。
在封建时代,《农经》二字的分量实在太重。
“经”
乃经典,
非圣贤之言不敢轻易冠以此名。
除却宗教典籍,
抛开儒家先贤著作,
朱橚所知以“经”
为名的,仅有陆羽的《茶经》。
而陆羽被尊为茶圣,
难道他朱橚要与之比肩?
朱橚几乎能预料到,
当朱元璋将此书颁示朝堂,
满朝文武将作何反应。
“父皇,此名是否过于沉重?”
朱橚试图劝谏。
重新端出天子威仪的朱元璋冷声回应:
“你这混世魔王!
连百官厌弃都不放在心上,
反倒畏惧区区《农经》二字?
君无戏言,此事已定!
太子,命人将其装订成册,
明日朝会要用!”
见朱橚面露难色,
朱元璋暗自得意。
今日这出戏码,
效果比他预想的更为圆满。
他斜睨徐妙云一眼:
“念在你忠心可嘉,记录有功,
朕便饶你这奴才性命。
既然老四不要你了,
今后就跟着吴王罢!”
朱皇帝挥袖离去后,
朱标吩咐侍从将院中番薯尽数取走留种。
临走前对朱橚宽慰道:
“五弟禁足令已解,
但不可随意出宫。
你答应父皇的三件事尚未完成。
明日早些起身,
在朝堂外候宣。”
待朱标离去,
院中只剩徐妙云与朱橚相对。
朱橚仔细打量着眼前人,
发觉这小太监虽面色稍显苍白,
想来并未受苛待。
“奴婢徐通,拜见殿下。”
“且慢,方才父皇说四哥不要你了?”
徐妙云强忍笑意答道:
“禀殿下,燕王殿下被陛下缉拿后,
又挨了顿军棍。
陛下命他去玄武湖从军,
后来得知是因奴婢办事不力被擒,
才致事机败露,
故而迁怒于奴婢……”
朱元璋早已将一切安排妥当,
徐妙云的说辞亦滴水不漏。
加之朱橚始终以为她是燕王亲信,
这番说辞更显顺理成章。
想到这人愣头愣脑的,四哥让他送东西,他竟把物资弄丢了。
朱橚对朱棣深感同情,
朱棣被抓,徐通确实难辞其咎。
“你倒是忠勇!”
“初见父皇时还敢主动揽责,罢了,以后留在我身边当差吧!”
徐妙云闻言喜出望外,连连叩首。
“谢殿下恩典!谢殿下恩典!”
朱橚本就对徐通有好感,昨日还盘算着向四哥要人,
如今收下他倒也顺理成章,
更不担心徐妙云存有歹心,
被燕王逐出后若不及时投靠自己,
以宫中险恶,
这愣子必然举步维艰,甚或有狠辣太监,
为讨好燕王将其害死。
洪武年间宫人虽不及后世猖狂,朱元璋对这些奴才也多有防备,
但深宫暗涌从未平息,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
“我收你只因看重你的骨气和义气!”
“望你别辜负我的期望!”
朱橚说这话时,徐妙云唇角掠过一抹微妙笑意,
自家夫君终究未察觉异样,
往后随侍左右,定有不少趣事。
“徐通啊,你这宦官竟识字?”
朱橚想起方才农经记录之事犹带不悦,
徐妙云心中一惊,疏忽了这点,
入宫宦官多是贫寒子弟,识字者本就罕见,
险些暴露身份,
她暗恼自己大意,
这位吴王殿下可精明得很。
皇帝与她能瞒过朱橚,非因其愚钝,
而是他真当自己是燕王内侍,
说到底吴王是吃了消息闭塞的亏,并非她演技高明。
幸而昨日朱元璋责打朱棣时已补全漏洞,更将燕王发配北伐军中,
自己千万不能再露马脚。
“殿下容禀,奴才入宫前家道尚可。
“
“幼时家父曾延师授业,不料黄河改道家破人亡。
“
“几经辗转,最终净身入宫。
“
徐妙云解释完,朱橚陷入沉思。
他并未怀疑徐通身份的可靠性——能入宫的人,背景必然经过层层查验。
朱橚只是觉得,自己实在有些倒霉。
一想到那本《农经》,他便忍不住想叹气。
“父皇……该不会在谋划什么吧?”
他心头浮起一丝不安,但事已至此,后悔也无济于事。
转身拍了拍徐妙云的肩膀,朱橚语重心长道:
“徐通,《农经》一事,你今日做得不错,但下不为例。”
“既然决定跟随我,就得明白这里的规矩——最重要的是什么,你知道吗?”
徐妙云恭敬低头:“请殿下指点。”
“低调,明白吗?”
她微微抿唇,忍住笑意:“是,殿下。”
(夫君啊,正因为您太过低调,陛下才会将我安排到您身边。
)
“谨遵殿下之命。”
朱橚满意颔首。
自穿越以来,他身边始终缺少可信之人。
若徐通通过考验,或许能培养成心腹内侍。
在这时代,一名得力太监能替他处理诸多琐事。
正欲再叮嘱几句,一名太监匆匆闯入——
“殿下!孙贵妃昏倒了!陛下召您即刻前往!”
朱橚闻言,瞬间面色骤变。
027 青霉素的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孙贵妃,朱元璋后宫之中仅次于马皇后的尊贵妃嫔。
早在朱元璋称帝前,她便以侧室身份相伴,大明立国后更获贵妃之位。
史载其“敏慧端丽而娴礼法,言动皆中矩”
,马皇后亦赞其为“古之贤女”
。
但对朱橚而言,孙贵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她,是他的养母。
朱元璋对其宠爱有加,可惜她膝下无子。
次女夭折后,孙贵妃便缠绵病榻。
皇帝怜惜,将马皇后所出的五皇子交予她抚养。
而这五皇子,正是朱橚自己。
对朱橚来说,孙贵妃是他穿越后真正的母亲。
幼年穿越,身负逆子系统,
他在激怒朱元璋的路上越走越远。
每当玩过头险些被废时,总是孙贵妃拼命求情,才换得 ** 宽恕。
她心中对老朱充满怨愤。
作为母亲的她,日夜责备自己没能教导好朱橚。
朱橚一直对这位母亲心怀愧疚。
更令他痛心的是,根据记忆,自己的生母将在洪武七年——也就是两年后去世,年仅三十二岁。
“快,我们走!”
小说《大明:老五逆子,求我当皇帝》试读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