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精选一篇历史脑洞小说《我和冤种兄弟在大秦搞基建》送给各位书友,在网上的热度非常高,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吕堃唐强,无错版非常值得期待。小说作者是兴奋的野猪,这个大大更新速度还不错,我和冤种兄弟在大秦搞基建目前已写173723字,小说状态完结,喜欢历史脑洞小说的书虫们快入啦~
我和冤种兄弟在大秦搞基建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章台宫外那场“科学对决”的尘埃缓缓落定,格物院以铁一般的事实暂时扳倒了气焰嚣张的方士集团,为秦始皇嬴政,也为他们自己,争取到了喘息之机。然而,这短暂的胜利并未带来轻松,反而将格物院推向了一个更加微妙且压力空前的境地——皇帝陛下对“长生”的渴望并未因丹药的破灭而消散,反而以一种更具体、更“科学”的方式,压在了吕堃三人的肩头。
“吕爱卿,丹药之事,朕已知晓。然,长生久视,乃朕之夙愿,亦为江山社稷计。”嬴政的声音在重新布置过的、更加注重通风和采光的书房内响起,少了几分以往的燥热,多了几分沉静的探究,“尔等格物院,既能窥破虚妄,当知天地间必有延年益寿之正途。海外仙山,可有真法?观测星辰,能否洞悉生命之秘?乃至朕之陵寝,如何能保千秋万代之不腐?”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记重锤,敲在吕堃的心上。他不能再说“不知道”,更不能再用虚无缥缈的“仙山传说”搪塞。陛下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能替代丹药的“希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延年益寿”的科学包装与“骊山项目组”的成立
回到格物院,面对唐强和魏梓捡期盼的目光,吕堃只能苦笑。
“陛下的意思很明确,要我们拿出替代丹药的‘长生方案’。”吕堃揉了揉眉心,“直接说做不到是找死。我们必须给他一个方向,一个听起来科学、做起来……至少能拖时间的方向。”
唐强眼珠一转:“那就……养生?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咱们搞个‘大秦皇家养生指南’?”
魏梓捡点头:“这个俺觉得行!多吃菜,多动弹,准没错!”
吕堃摇摇头:“太普通,显示不出格物院的水平,也满足不了陛下的期待。我们需要更‘高级’的概念。”他搜索着脑海中的现代知识碎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环境与作息,二是饮食与营养,三是……嗯,细胞层面的延缓衰老研究。”
“细胞?”唐强和魏梓捡一脸茫然。
吕堃知道这太超前,换了个说法:“就是探究人体构成的最细微单位,如何能保持活力。当然,我们现在根本做不到,但这可以作为一个长期的、高大上的研究方向汇报上去。眼下,我们先从能做的开始。”
于是,一份名为《基于格物原理之龙体康健与潜能激发初步方略》的奏折,被精心炮制出来。奏折中,吕堃避开了“长生”这个敏感词,转而强调“优化生命状态,延缓机能衰退,挖掘人体潜能”。他提出了几个具体方向:
1. 优化居所环境: 建议改造陛下日常起居的宫殿,加强通风(设计简易换气系统),保证采光,调控室内温湿度(利用水循环和储冰),甚至提议在宫中开辟“药圃”和“静思园”,种植有益植物,营造宁静氛围。
2. 制定科学作息与膳食: 建议陛下遵循更规律的作息,并基于现有食材,制定营养更均衡的膳食谱(减少油腻,增加蔬果、豆类),甚至提议对饮用水进行简单的沉淀、过滤处理。
3. 建立身体监测体系: 建议定期由太医署和格物院联合,记录陛下的脉搏、体温、气色等基础生理指标,建立档案,追踪变化。(这既能体现重视,也能及时发现问题)。
4. 开启“生命本源”探究: 提出格物院将成立专门小组,利用显微镜(需要研制)等工具,尝试观察生物组织(如树叶、昆虫翅膀)的细微结构,探究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未来更深入的“潜能激发”研究打下基础。这纯粹是画大饼,但听起来足够高深。
同时,针对骊山皇陵的“长久保存”要求,吕堃也提出了成立“骊山陵寝长久保存技术专项研究组”(简称骊山项目组),重点攻关地宫深层防水、新型防腐材料(继续研究那意外发现的油页岩焦油及其衍生物)、以及内部微环境控制(湿度、气体成分)等难题。
这份奏折,既有短期内能见成效的“小目标”,也有看起来宏大艰深的“长期规划”,完美迎合了嬴政既想看到实效又不愿放弃终极追求的心理,很快得到了批准。格物院的工作范围,再次急剧扩张。
“皇家养生套餐”的推行与阻力
“优化居所环境”和“科学作息膳食”这两项,由唐强主要负责对接宫廷内部。这可不是个轻松活。
改造宫殿通风?负责宫室修缮的将作大匠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认为破坏规制,动辄涉及祖制。
加强采光?需要更换更大、更透明的窗材,现有的玻璃产量和质量都跟不上。
开辟药圃静思园?倒是在后宫找到了一小块地方,但种植什么“有益植物”?太医署和方士残余势力又有一番争论。
制定科学膳食更是麻烦。御膳房的庖厨们习惯了制作精美繁复的菜肴,对吕堃提出的“少油少盐、均衡搭配”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亏待陛下”。最后还是嬴政自己发了话,愿意“尝试”,才勉强推行下去。唐强几乎天天泡在宫里,跟各色人等磨嘴皮子,感觉自己快成专业“居委会大妈”了。
魏梓捡则带着“骊山项目组”,常驻陵寝工地。地宫防水是重中之重。他们一边继续试验和改进“玻璃胶”防水涂层,一边开始尝试利用那意外发现的油页岩焦油。他们将焦油与石灰、细沙混合,制成了一种原始的“沥青砂浆”,用于填充石缝和涂抹关键部位,防水效果似乎比“玻璃胶”更好,但那股刺鼻的气味和施工难度也是个大问题。同时,他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木炭、生石灰等材料,来控制地宫内部的湿度。
“显微镜”的艰难诞生与“细胞”的惊鸿一瞥
最让吕堃投入精力的,还是那个画出来的大饼——“生命本源”探究,其核心工具就是显微镜。
这比造天文望远镜还要困难。透镜需要更小的曲率半径,更高的精度,对材料和磨制工艺的要求近乎苛刻。吕堃不得不将格物院最好的水晶和工匠都投入进来,反复试验。
唐强看着那以肉眼可见速度消耗的珍贵水晶和毫无进展的成品,心疼得直抽抽:“堃子,这玩意儿比观星还烧钱啊!要是搞不出来,咱们怎么跟陛下交代?”
吕堃也是压力巨大,但他知道这是维持陛下兴趣和信任的关键一环,只能咬牙坚持:“必须搞出来!哪怕只能放大几十倍,看到点东西就行!”
青禾如今已是吕堃不可或缺的助手,她负责记录每一次透镜磨制的参数,并尝试用吕堃教的简单几何光学知识进行计算,虽然大多数时候算不明白,但那份专注和细心,帮吕堃分担了不少压力。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消耗了多少价值连城的水晶料,终于,一组勉强能用的复合透镜被成功安装进一个黄铜制成的简陋镜筒里。这台原始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大概只有二三十倍,成像模糊,色差严重,但……它确实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
吕堃颤抖着手,将一片薄如蝉翼的树叶表皮放在载物台(一块打磨光滑的象牙片)上,调整焦距,凑到目镜前。
一片模糊的、带着彩边的绿色网格状结构,隐约呈现在眼前!那是植物的细胞壁!
虽然看不真切,但这无疑是跨越时代的发现!
他又尝试观察了自己的头发丝,看到了上面的鳞片结构;观察了蝇虫的翅膀,看到了上面密布的脉络……
“看到了!我看到了!”吕堃激动得声音发颤,他将位置让给唐强和魏梓捡。
唐强看了一眼,一脸嫌弃:“这啥啊?糊里糊涂的?”
魏梓捡更是纳闷:“堃哥,这绿乎乎的一片,就是‘生命本源’?咋跟俺想的不一样呢?”
尽管兄弟俩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意义,但吕堃知道,他手中多了一件有力的“道具”。他立刻让青禾将观察到的模糊图像尽可能详细地绘制下来,连同那份《龙体康健方略》的初期执行情况报告(重点突出了环境改善和膳食调整的“良好”反馈),以及这台“窥微镜”的初步成果,一并呈报了上去。
陛下的“兴趣”与新的“期望”
报告送上去不久,赵高亲自来到了格物院,脸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好奇和审视的表情。
“吕监,陛下对尔等呈报之物,甚感兴趣。”赵高尖细的嗓音带着一丝探究,“尤其是那‘窥微镜’所见之景,陛下言,虽不明其理,然似确有其物,绝非虚妄。陛下问,此‘细微结构’,与人之衰老,可有关联?能否借此,窥得延缓乃至逆转之机?”
吕堃心中凛然。陛下的思维果然敏锐,直接抓住了核心,也提出了一个他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
他只能谨慎地回答:“回令官,此乃格物探究之始,如同窥得星海之一隅,距洞悉其全部奥秘,路途尚远。然,既已见门径,假以时日,持续钻研,或有所得。此正需陛下保重龙体,以待将来。”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承认了现状的局限,又给出了未来的希望,更重要的是强调了“陛下保重龙体”是前提。
赵高深深看了吕堃一眼,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最后只是笑了笑:“吕监之心,陛下已知。望尔等……好自为之,莫负圣望。”
压力,无形中又增大了。陛下显然不满足于仅仅看到植物细胞,他想要的是能与自身长生挂钩的“成果”。
负重前行与星空的指引
格物院再次进入了高速且高压的运转状态。一边要确保长城和皇陵两大工程的支援不断档,一边要推进“皇家养生”的各项措施在宫廷内艰难落实,一边还要投入巨大资源去攻关显微镜技术和那个虚无缥缈的“生命本源”研究。
吕堃感觉自己像一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几乎没有片刻停歇。只有偶尔在深夜,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爬上骊山观星台,进行那雷打不动的星图测绘时,才能获得片刻的喘息。
星空,依旧浩瀚、冰冷而神秘。望远镜中的星官,按照某种深奥的规律运行着,与他脚下这个喧嚣、忙碌、充斥着权力、欲望与生死挣扎的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体力学……”吕堃看着脑海中那个尚未完成的任务,喃喃自语。或许,只有理解了头顶这片星空的运行法则,才能真正超越这尘世的局限,找到那条通往未来的道路?哪怕那条路,注定布满荆棘。
他回头望去,格物院的灯火在夜色中倔强地亮着,那里有他并肩作战的兄弟,有默默支持他的青禾,有无数为了一个模糊愿景而努力的工匠。
路,还很长,很难。但既然已经走到了这里,便只能,也必须,继续走下去。为了活下去,为了兄弟,或许,也为了这星空下,那一丝改变命运的微弱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