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4章

雾隐山的浓雾散尽时,望归祠前的石阶被阳光晒得微微发烫。拾光解谜社的五人坐在祠堂门口的石狮子旁,看着警方将文物装车,清风和赵山被带上警车,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疲惫后的轻松。

“这次的案子,伏笔埋得还真不少。”陆时伸了个懒腰,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要是普通人来查,估计真会被‘山神诅咒’给唬住,幸好我们团队够给力,每个人都抓住了关键线索。”

林砚靠在石狮子上,指尖的烟已经燃到了尽头。他将烟蒂弹进旁边的草丛里,目光扫过祠堂门口的镇雾铃,缓缓开口:“其实从我们踏入望归祠的那一刻起,凶手就已经暴露了。所有的‘诅咒’痕迹,都是他刻意留下的破绽。”

“破绽?”苏晚好奇地凑过来,她刚把法医工具箱收拾好,米白色的冲锋衣上还沾着一点祠堂里的灰尘,“我最先注意到的是死者手腕上的红绳,那时候我就觉得不对劲。”

“没错,那根红绳是第一个关键伏笔。”沈清辞接过话头,她手中的《雾隐山志》已经合上,封面的灰尘被她轻轻拂去,“《雾隐山志》里明确记载,山神诅咒的受害者,必须用雾隐山的山藤系挂镇雾铃。山藤是天然材质,韧性强,且带有独特的草木香气,而死者手腕上的红绳是化纤的,不仅手感光滑,还带着一丝工业染料的味道,这明显是现代人的物品,与百年传说格格不入。”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红绳系得很松,边缘没有任何挣扎的痕迹。如果是死者生前自己系上的,为了表示虔诚,一定会系得更紧,且结扣的方式会更规整。而这根红绳的结扣很潦草,像是凶手在慌乱中系上去的,目的就是为了贴合‘诅咒’的传说,却忽略了细节上的合理性。这是凶手留下的第一个‘刻意痕迹’,也是我们打破‘诅咒’说法的突破口。”

苏晚点点头,补充道:“除了红绳,死者的伤口也藏着伏笔。伤口在左侧脖颈,切口平整但深浅不一,这说明凶手是左利手,而且作案时情绪很不稳定。如果真的是山神诅咒,伤口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不会有深浅变化。另外,我在死者的指甲缝里发现了微量的红土和蓝色纤维,这两种东西看似不起眼,却是指向凶手的关键线索。”

“红土和蓝色纤维?”陆时眼睛一亮,“我记得你当时说红土不是雾隐山本地的,而是混合了朱砂和铅的特殊材质。”

“对。”苏晚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密封袋,里面装着一点红色的泥土,“这种红土是制作民俗护身符的材料,雾隐山只有后山的银杏林附近才有。而蓝色纤维,经过我的初步检测,是一种常见的道袍面料,但玄虚道长穿的是灰色道袍,祠堂里其他的道士穿的也是黑色或灰色,只有清风穿的是蓝色道袍。这就把线索直接指向了清风。”

林砚这时开口了:“苏晚发现的这两个细节,其实是凶手的‘双重失误’。凶手以为把现场布置成诅咒的样子,就能掩盖真相,却没想到自己在作案过程中,不小心将身上的纤维和作案地点的红土沾到了死者身上。而且,他只注意到了‘诅咒’的大致流程,却忽略了伤口、红绳这些细节,这也印证了沈清辞之前的判断——凶手是第一次作案,情绪紧张,思虑不周。”

“说到细节,那片银杏叶也是一个重要的伏笔。”沈清辞看向后山的方向,那里的银杏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金黄色,“雾隐山的银杏叶早在半个月前就落光了,祠堂内收拾得一尘不染,根本不可能有新鲜的银杏叶落在蒲团下。这片银杏叶边缘完整,没有枯萎的痕迹,显然是刚摘下来不久。而后山的银杏林是‘山神禁地’,很少有人去,凶手为什么会把银杏叶带到祠堂里来?”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后来我们才知道,清风是从小在祠堂长大的,他对后山的银杏林很熟悉。他作案前,可能去过后山的银杏林,摘了一片银杏叶作为‘标记’,或者是不小心沾到了身上,带到了祠堂里。这片看似无关紧要的银杏叶,不仅暴露了凶手的活动范围,也为我们提供了排查嫌疑人的方向。”

“还有监控里的影子!”陆时突然想起了什么,赶紧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了那段模糊的监控画面,“这段监控被凶手格式化过,但我还是恢复了最后10分钟的内容。画面里的影子穿着灰色道袍,身形比玄虚道长高出约10厘米。玄虚道长身高165厘米,那么影子的身高应该在175厘米左右。我们排查了祠堂里所有道士的身高,只有清风的身高是175厘米,而且他的体型和监控里的影子也很吻合。”

林砚点点头:“监控影子是凶手留下的‘迷惑性伏笔’。凶手以为穿着和玄虚道长一样的道袍,就能让我们误以为是外来入侵者作案,却没想到自己的身高暴露了身份。而且,他格式化监控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欲盖弥彰’。如果真的是诅咒,根本不需要破坏监控,只有人为作案,才会害怕监控拍下自己的身影。”

“说到迷惑性伏笔,后山的脚印也很关键。”顾野一直沉默地站在一旁,这时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军人特有的沉稳,“我在后山的银杏林附近发现了新鲜的脚印,脚印的大小和赵山的鞋子吻合,但深度太浅。赵山体重80公斤,如果是他留下的脚印,深度应该更深一些,而这些脚印的深度,更像是一个体重较轻的人刻意模仿赵山的步伐留下的。”

他继续说道:“凶手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嫁祸给赵山。他知道赵山和玄虚道长有矛盾,而且赵山有盗窃前科,把脚印伪装成赵山的,就能让我们误以为是赵山为了宝藏杀害了玄虚道长。但凶手忽略了脚印的深度问题,这也成为了我们排除赵山嫌疑的关键线索。”

陆时这时补充道:“我还发现了一个伏笔,就是祠堂的锁芯。锁芯里有细微的划痕,像是被特制工具撬动过,但锁并没有被打开。一开始我以为是凶手想从外面撬锁进入祠堂,后来才明白,这是凶手故意留下的痕迹。他想让我们以为凶手是从外面进来的,作案后又从里面反锁了门,制造出‘完美密室’的假象。但实际上,祠堂的窗户是从内部锁死的,门也是从内部反锁的,凶手根本不需要从外面撬锁,这只是他用来迷惑我们的手段。”

“那这个完美密室,凶手是怎么破解的呢?”苏晚好奇地问道。

“这个就要归功于陆时发现的横梁划痕了。”林砚指了指祠堂的横梁,“陆时在检查现场的时候,发现横梁上有一处细微的划痕,应该是有人攀爬过留下的。清风的身高刚好可以够到横梁,他作案时,应该是从横梁上攀爬至神像后,趁玄虚道长祈福时下手。作案后,他又从横梁上翻至祠堂后院,再用特制工具从外部拨动窗户锁扣,将窗户锁死,制造出‘内部锁死’的假象。整个过程看似复杂,但对于熟悉祠堂结构的清风来说,并不难做到。”

沈清辞这时说道:“其实,凶手的心理状态也是一个重要的伏笔。从他布置的现场来看,他既想让我们相信这是山神诅咒,又忍不住留下一些人为的痕迹,这说明他的内心很矛盾。他一方面对‘山神’怀有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又为了守护自己的信仰,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手段。这种矛盾的心理,体现在他的作案手法上,就是既模仿诅咒的仪式,又留下了很多破绽。”

她继续分析道:“清风从小在祠堂长大,祠堂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他的信仰所在。当他发现玄虚道长不是真的道士,而是一个文物贩子,并且想把祠堂卖掉时,他的信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他觉得玄虚道长亵渎了祠堂,亵渎了山神,所以才会模仿山神诅咒,杀死玄虚道长。他的动机看似荒谬,但从他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状态来看,却是合理的。”

林砚总结道:“总的来说,这个案子的伏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凶手刻意留下的‘迷惑性伏笔’,比如红绳、锁芯划痕、监控影子、后山脚印等,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相信这是山神诅咒,或者嫁祸给别人;另一类是凶手无意留下的‘破绽性伏笔’,比如伤口的深浅变化、指甲缝里的红土和蓝色纤维、横梁划痕、银杏叶等,这些伏笔暴露了凶手的身份、作案手法和心理状态。”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团队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破解这个案子,就是因为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苏晚的细节观察能力,让她发现了红土、蓝色纤维和伤口的破绽;陆时的技术能力,让他恢复了监控画面,找到了赵山的线索;沈清辞的民俗和心理知识,让她破解了诅咒的谎言,分析出了凶手的心理状态;顾野的外勤能力,让他在后山找到了关键的脚印线索;而我,则负责整合所有的线索,梳理案件的逻辑,最终锁定凶手。”

陆时笑着说道:“没错!我们拾光解谜社就是这么给力!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案子,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找到真相。”

苏晚也笑了:“而且这个案子也让我明白了,再完美的犯罪,也会留下破绽。凶手以为自己布置得天衣无缝,但实际上,他留下的每一个伏笔,都是指向真相的线索。”

沈清辞轻轻抚摸着《雾隐山志》,轻声说道:“信仰本身是纯洁的,但如果用极端的方式去守护,就会走向毁灭。清风的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顾野点点头,目光坚定地说道:“我们能做的,就是揭露真相,让正义得到伸张,不让无辜的人受到伤害。”

林砚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目光望向远方。阳光洒在他的身上,让他冷峻的面容柔和了许多。“好了,雾隐山的案子已经结束了,我们该启程了。相信还有更多的真相,等着我们去追寻。”

五人相视一笑,转身沿着山间的小路缓缓下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镇雾铃的铃声清脆悦耳,像是在为他们送行。

雾隐山的雾已经散去,真相大白于天下。而拾光解谜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