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重生之权路争锋》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明星仕商小说,作者“同悲寺摸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赵晓安陈易琳的精彩故事。本书目前已经连载,热爱阅读的你快来加入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吧!
重生之权路争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15章
柳锦薇眼神暗了一下,虽然知道不可能,但赵晓安能这么说,她心里还是暖了一下。
“一号就一号吧。”她吸了口气,“反正我笔试第三,就当攒面试经验了。”
候考的时候最让人紧张,几乎没人吭声。赵晓安和柳锦薇说话的声音小得像蚊子哼哼。
他俩没说几句,工作人员就喊了:“一号考生,请到面试考场!”
柳锦薇赶紧站起来走了。赵晓安留在候考室等着。
柳锦薇面完试没再回来,直接去了另一个候考室等结果。
时间过得贼慢,候考室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好些考生心里琢磨,还不如第一个上呢,早死早超生,这么干等着太折磨人了。
赵晓安倒挺平静。候考室里基本都是些年轻人,没当过公务员,工作经验什么的跟他没法比。年轻人面对这种前途未卜的考试,紧张很正常,赵晓安就淡定多了。
“12号考生进场面试,13号考生准备。”
听到12号进去,赵晓安开始集中精神。他调整了下心态,不能太紧张,但也不能太放松。又抬手理了理头发。细节决定成败,说不定一个弄好的发型就能影响结果呢。
“请13号考生进入考场面试……”
工作人员一嗓子,又打破了候考室的安静。
赵晓安起身,脚步稳当地走出候考室,不紧不慢地朝考场走去。
工作人员把他领到考场门口。
赵晓安走过来,对助考轻轻点了下头,就直接进了考场。
进去后,他脸上带着笑,目光平静地扫过所有考官和记分员。
赵晓安走到面试席站定,没急着说“各位考官好”之类的,而是直接朗声说道:“考官们好,记分员好。”
果然,赵晓安这么一说,有考官的眼神就有点不一样了。
其实,从赵晓安进门那一刻,考官就感觉到他和别的考生不太一样。
大多数考生不是太紧张放不开,就是太着急毛手毛脚,能像赵晓安这样大方又稳当的,真没几个。
赵晓安刚说完,考官的声音就响起来:“请坐。”
他稳稳地坐下了。
公务员面试讲究的就是一个“稳”字,动作要稳,回答问题更要稳。
“13号考生,你好。恭喜你进入面试。今天一共三道题,总共十五分钟。题目我会念一遍,你可以先想想再回答,答完请说‘答题完毕’。现在听第一题……”
赵晓安刚坐下,主考官就直接开始了。
“现在咱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关键期,社会矛盾也多。有些人问题特别多,整天抱怨这不对那不对,可就是不说到底怎么样才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题时间六分钟,现在开始计时。”
主考官念出了第一题。
赵晓安一听就懂,这是考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说到底还是看你的价值观和立场。要是考生自己平时就爱挑刺抱怨,这题答起来就费劲了。
机灵点的考生可能会想掩饰,但骨子里的想法藏不住,有经验的考官一听你的回答,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面试桌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印着今天的题目。
三道题都在上面写着。
赵晓安刚才走过来坐下时,就飞快地扫了几眼题目。
这是他上辈子自己考试和后来当考官得来的经验。
主考官念完题,赵晓安停了大概十几秒,开始回答。
“考生开始答题。”
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也都冒出来了,这是个事实。咱们首先得正视它,别躲着问题走,也不能光挑好的说。
得分清楚哪些问题是改革本身带来的,哪些是因为还没改到位造成的。如果是改革带来的问题,那可能就是必经的阵痛期,总得经历。
不能因为遇到问题就动摇改革的决心。如果是没改革造成的麻烦,那下一步就更得深化改革,用改革和发展的法子去解决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赵晓安这一开头,就把考官们的注意力全抓住了,连记分员都听入神了。他说的内容跟其他考生明显不一样。
这多亏了他多年备考公务员和实际工作中积累的政治理论底子。
而且这里头有门道,遇到问题,第一步肯定是端正态度,积极面对,态度摆正了,才能谈怎么解决。
“其次,有些人就爱挑刺,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可自己又不说该怎么才对。
我觉得,咱得欢迎别人提意见。当公务员的,就得有挨批评的肚量。自己身上的毛病,自己常常看不见,但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不少。”
“但是呢,作为普通老百姓,咱们得是建设者。意思就是,光提出问题不行,还得想办法解决。
要是只会说这不好那不好,说完就甩手不管,站旁边看笑话,这种态度可要不得,对社会发展一点好处没有。”
“改革需要大家群策群力,政府每年都征集意见。这时候,能拿出实实在在的建设性建议,那才是推动改革和发展的好事。
如果光会挑毛病,却拿不出解决的法子,那这问题到底算不算真的问题,还真得打个问号。”
赵晓安这“其次”一出来,考官们听得更专注了,他答得太出人意料。
回答这种综合分析题,关键在“辩证”二字。这是思维方式,也体现一个人性格稳不稳。看问题不辩证,就容易走极端。
题目里那种光挑刺的人,就是一种偏激。考生答题时,肯定不能认同这种行为。
但如果把这种人一棍子打死全否定,也不叫辩证。当公务员要有接受批评的雅量,虚心听意见。拒绝批评,那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了,也不行。
“第三,做人眼光要放长远点,要对未来有信心。不能只盯着眼前这点困难,看不清历史发展的大方向。对此,我提几点小建议:
第一,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用行动参与到建设事业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不躲着矛盾走,积极去化解矛盾,让咱们的改革和发展事业既能走得稳当,又能势如破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