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三国:天幕降,谋士风云起是一本备受好评的历史古代小说,作者敲敲尼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小说的主角楚云勇敢、善良、聪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引人入胜。如果你喜欢阅读历史古代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
三国:天幕降,谋士风云起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渡河后,袁绍屯兵延津南,再度拒绝沮授劝谏,派刘备、文丑迎战曹操。
结果再遭败绩,文丑阵亡。
连折两员大将,袁绍震怒,亲率大军攻曹。
沮授最后劝谏:“我军虽众,然勇武不及曹军河南劲卒。
但河南粮少财乏,远逊河北丰饶。
曹军利在速决,我军则当以缓制急。
若能持久相持,拖垮曹军,必胜可期。”
袁军阵地,战旗猎猎。
“曹操连斩我两名心腹大将,若再迟疑不决,他曹阿瞒真当我软弱可欺!”
袁绍拂袖转身,再次驳回了沮授的谏言。
——
各地茶肆里的看客们攥紧拳头,牙根发痒。
“这榆木脑袋!”有人把陶碗摔得粉碎。
十余位顶尖谋士的推演画面里,连街边稚童都看得出沮授的方略直指要害。偏生这位四世三公的贵胄,次次都将金玉良言当作耳旁风。
兖州军帐,曹操捻着胡须轻笑:“若非本初兄这般固执,我早该头疼了。”
竹简在他掌中轻叩,发出笃笃声响。
“算时辰,沮授此刻尚在韩文节帐下?”郭嘉忽然从羊皮地图里抬头。
曹操眼里掠过鹰隼般的光:“一棵好梧桐,总得引凤来栖。”
冀州官署爆发刺耳的大笑。
“袁本初!你想学霸王别姬吗?”韩馥拍案时,玉佩在腰间叮当乱撞。
角落里的沮授闭了闭眼。他忽然很想知道,未来那个选择效忠袁绍的自己,究竟是被什么蒙蔽了双眼。
渤海郡的议事厅骤然安静。
许攸等人交换着眼色,数道目光如芒刺聚集在袁绍背上。
“咳咳…”袁绍强笑着抹去额头薄汗,“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嘛。”
忽然有清越嗓音穿透云霄:
“曹操粮尽退守官渡,冀州的运粮车队却昼夜不息。”
画卷里出现淳于琼接令的身影,而沮授正第三次横剑阻拦:“主公!曹操此刻必在虎视我军粮道——”
战事当前,粮草乃军中命脉。淳于琼虽勇猛善战,然其贪杯好饮,恐难担此重任。
若仅以淳于琼统军护粮,恐生变故。不若令蒋奇分兵策应,于运粮队外布防。即便淳于琼有所疏失,亦有蒋奇护卫周全。如此,可绝曹操劫粮之计,保我军无虞。
袁绍不以为然道:”我军粮草隐蔽,曹操岂能知晓?淳于琼虽好酒,但有军令在身,岂敢违命滥饮?”
“袁公——”
沮授欲再谏,却被袁绍截断:”不必多言!吾自有考量。”
许攸见计谋屡遭拒绝,愤而投曹,将袁军粮草虚实及淳于琼贪杯之事尽数相告。曹操遂遣人假扮袁军,灌醉淳于琼,焚毁乌巢粮仓。
袁军溃败之际,沮授未能脱身,为曹军所擒。曹操亲自为其松绑,劝降道:”袁绍刚愎自用,非明主也。先生若归顺,必当重用。”
沮授正色拒之:”忠臣不事二主,宁死不降。”
曹操叹道:”若早得先生相助,天下早已安定。”
虽未归顺,曹操仍以礼相待。然沮授忠义不改,后欲盗马北归,事败被诛。
画面在此刻静止,楚云的旁白声缓缓传来。
「纵观沮授毕生,其智谋韬略层出不穷,却屡屡遭袁绍驳回。
若袁绍曾纳其任一良策,天下格局必将彻底改,写。
沮授才智无可指摘,然性情过于耿介,不善言辞之道,未能揣摩主上心意,这成为其减分项。
因献策多被搁置,其实际影响力受限,评分再度降低。
谋士榜第十席:广平沮授
战略天资:★★★★★
临阵机变:★★★★
辅政才能:★★
世事影响:★
总评:拾贰星辰」
余音袅袅间,光影渐隐。
当沮授生平落幕,观者皆生慨叹——
这位谋士每献良策,袁绍唯有三字相回:不可行。
迎奉天子?不可行
三载疲曹?不可行
稳扎稳打?不可行
重兵护粮?不可行
本是河北雄主,却凭这三字诀,亲手断送万里基业。
更令人扼腕者,官渡兵败之际,袁绍竟弃沮授于乱军之中。
逢此庸主,实乃谋士之大不幸。
可敬沮授至死未降,犹念旧主。
这般赤诚,足令天下动容。
陈留城中,曹操抚盏长叹:「袁本初何其幸而得沮授,又何其愚而拒不纳谏。」
安喜县内,刘备目露深思:「袁绍刚愎,韩馥庸懦,沮授田丰终非池中之物。若得机缘,当亲赴冀州拜会。」
**
看完自己的命运轨迹,沮授显然不会再选择投奔袁绍。
至于韩馥,才能平庸,田丰和沮授自然也不会长久追随他。
无能之人,纵使知晓未来,也无法真正改变什么。
能力不足者,即便避开眼前的错误,也难免在其他事情上重蹈覆辙。
对田丰和沮授而言,袁绍与韩馥皆非明主。
那么,他们只能另寻值得辅佐的诸侯。
若能主动接触田丰、沮授,或许有机会将这二位大才收入麾下。
冀州州府内,韩馥大笑讥讽:“袁绍刚愎自用,愚不可及,覆灭也是咎由自取。”
沮授与田丰对视一眼,心中暗道:你与袁绍,不过半斤八两。
渤海郡府中,袁绍轻咳两声,掩饰尴尬,随即正色道:“继续商议如何夺取冀州。”
幽州右北平,公孙瓒略作思忖,当即派人前往冀州,意图拉拢沮授。
才华横溢且忠心耿耿的谋士,没有诸侯不心动。
倏然,楚云的声音再度响起:
“谋士榜第九名——颌阳李儒。”
荧幕上浮现一道身影,头戴羽冠,身着文士袍服,双目狭长,鹰钩鼻下蓄着山羊须,浑身透着阴鸷之气。
此人便是李儒。
洛阳丞相府中,董卓朗声大笑:“文优之才,必入此榜!只是未料竟能跻身前十。”
李儒嘴角微扬,位列前十,确是值得欣喜之事。
“李儒竟能排第九?”
陈留城内,曹操凝视画面,眉头深锁。
他自然认得李儒——当年遭董卓逼害,此人亦是帮凶。
“董卓一介莽夫,能有今日,倒也不难理解了。”
曹操轻叹,有当世第九的谋士辅佐,欲除董卓,恐怕难上加难。
此刻,楚云继续讲述:
“李儒,字文优,司隶左冯翊颌阳人,善谋略。”
《董卓发迹录》
初时,李儒便已追随布衣董卓,后更成为董家东床快婿。有此智囊襄助,董卓平步青云,渐成气候。军国要务,无论巨细,董卓必与李儒商议,此乃帐下头号军师。
灵帝驾崩,中常侍张让秘不发丧。何进闻讯,率众拥立少帝。为除阉党,何进联名袁绍等人密诏河东太守董卓进京勤王。诏书中只道洛阳周遭黄巾勾结宦官作乱,却只字未提帝崩之事。
董卓得诏欲即刻发兵,李儒当即劝阻:”虽得密诏,然朝廷真实意图未明。贸然入京,纵使助何进肃清阉宦,亦恐为人所逐。不若遣使问明圣意,待正式诏书下达,再行出兵方为妥当。”
董卓纳谏,依计行事。未几,朝廷正式诏书果至。李儒思忖道:”何进如此轻易下诏,恐洛阳有异变。”见董卓疑惑,进言道:”当速控洛阳要隘,整军备战,明防黄巾,暗观时变。”
董卓遂命大军昼锦夜行,明火执仗向洛阳进发。
(董卓不解道:“这又是为何?”
李儒娓娓道来:“主公乃边关武将,我亦出身微寒。以如此身份,本就不受待见。若无合适名目,即便进了洛阳也是徒劳。更可能遭士族攻讦。是以先前才劝主公向朝廷讨要诏书。唯有让天下人知晓我等奉皇命诛宦官、护社稷,方能占据大义名分。”
他继续分析道:“这般行事,那些士人自然无话可说。说不定还能吸纳些心系天下、受过宦官 ** 的士人相助。有了士族支持,主公才能在洛阳立足。”
董卓顿时明了。
出身寒微始终是他心头之痛。虽屡立战功,却仍困守边疆,皆是因门第之故。如今正是入主洛阳的绝佳时机,断不可错失。
见此情景,各地观者皆暗自颔首。以董卓的出身,若无士族襄助,确实难以在洛阳立足。李儒能洞察此节,又能因势定策,着实不凡。
“逆贼!”
年轻的汉帝刘协攥紧拳头,死死盯着幻象中的身影。这祸乱朝纲的乱臣贼子,何时才能除去?
“必须速召刘晔入宫商议。只是…”刘协忽然踌躇,“那李儒名列谋士榜第九,刘晔才排十四,当真能与之抗衡么?”
正忧虑间,忽闻楚云之声再度响起。原来董卓依计行事,率军屯驻洛阳以北的孟津关,借防范黄巾之名暂不进城。
洛阳城中,何进统领的外戚势力与张让为首的十常侍爆发激战。
李儒接到战报后,立即建议董卓发兵洛阳。他向董卓进言:”主公,洛阳密探来报,何进与张让已兵戈相向。”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正是我们出兵的最佳时机。”李儒分析道。
董卓当即采纳建议,率军向洛阳急行军。途中又获新报:何进遇害,曹操袁绍等人攻入皇宫诛杀宦官,张让挟持少帝刘辩与陈留王仓皇出逃。
“主公,天赐良机!”李儒兴奋进谏,”若能救回陛下与陈留王,您就能以护驾功臣之名堂堂正正进入洛阳,占据大义名分。”
董卓立即下令沿途搜寻,最终在小孟津截获张让一行。在李儒谋划下,董卓诛尽宦官,护送天子銮驾返回洛阳。
入洛阳后,董卓设宴庆功。李儒却警示道:”主公且慢欢喜,真正的危机才刚开始。依在下之见,何进必不止邀我们一方入京,各路诸侯不日将至。”
“届时兵力单薄、声望不足的主公将陷入险境。”李儒直言不讳。
董卓闻言色变,急问对策。李儒献计:”可分兵数支,配齐装备。白日大张旗鼓入城,夜间暗中撤出,次日复现,如此循环以壮声势。”
◆ 扩军疑兵之计
数日内,董卓令士兵反复出入洛阳城门,营造千军万马之势。各方诸侯与朝臣见状皆惊,误判其兵力远超实际,竟无人敢轻举妄动。
【夺权密议】
温明园夜宴,李儒执觞谏言:”废立之事当如雷霆,迟疑则生变。明日召百官议政,逆者立诛,可镇朝野。”
◆ 血色筵席
翌日,董卓持剑逼宫,群臣战栗垂首。唯丁原拍案怒斥,其身后虓将(吕布)横戟瞋目,寒光摄人。李儒急挽董卓袖袍:”佳节宜饮,国事容后再议!”
【赤兔因果】
败阵归营后,李肃献计:”吕布见利忘义,赠赤兔马可收其心。”董卓抚马鬃叹:”绝世良驹,竟要予人?”
李儒说道:”主公胸怀四海,为何因一匹坐骑而犹豫不决?”
董卓终于应允,将赤兔马与千两黄金、大量珍宝一并交给李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