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潮坐在自己工作室的沙发上,窗外城市的霓虹已然亮起,但他浑然不觉。他面前的茶几上,摊开着那份名为《哈哈哈哈哈》的策划案,旁边还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
他已经这样反复看了三遍。
第一遍,是好奇和审视。他带着业内人士的挑剔眼光,想找出这个年轻人口中“惊天创意”的漏洞和幼稚之处。
第二遍,是惊讶和沉思。他发现自己非但没找到致命漏洞,反而被其中环环相扣的设计和精准的痛点捕捉所吸引。
现在是第三遍,他的心情已经从最初的怀疑,转变为一种难以言喻的震动,甚至夹杂着一丝兴奋的战栗。
这份策划案,远比他昨天在咖啡馆草草浏览时要详尽和深刻得多!
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策划案并非天马行空的空想,而是有着完整的结构:市场分析、节目理念、模式设计、环节示例、嘉宾定位、宣传策略、风险评估甚至粗略的预算模板。虽然预算部分明显是“画饼”,但框架非常专业。
直指行业痛点: 开篇的市场分析一针见血,用简练的数据和现象指出当前蓝星综艺“虚假繁荣、同质化严重、观众审美疲劳”的现状,并精准预言了“真实”、“接地气”、“反套路”将成为下一个风口。这让邓潮感觉,杜仲基不是凭空臆想,而是真正洞察了市场趋势。
模式设计颠覆性: “无剧本”并非真的放任不管,而是设定了“不可预测的规则”和“真实的任务链”。比如“初始资金极限挑战”、“生存技能兑换积分”、“突发状况隐藏任务”等,既保证了节目的戏剧性和看点,又将主导权交给了嘉宾的真实反应。这比单纯让明星吃苦更高明。
嘉宾定位精准狠辣: 策划案中有一页专门分析“邓潮的综艺价值挖掘”,看得邓潮本人都有些脸红又暗自点头。上面写道:“打破‘伟光正’刻板印象,展现高智商下的‘反差萌’(如路痴、算数黑洞)、稳重下的幽默感、以及面对困境时不屈的韧性。目标:从‘影帝邓潮’转变为有血有肉、可信可爱的‘潮哥’。” 这完全说中了他想寻求突破的心事。
细节充满魔鬼: 策划案里甚至预想了许多可能出现的经典场面和应对方案,比如“邓潮街头卖艺无人问津的尴尬化解”、“陈贺偷奸耍滑反被坑的喜剧效果”、“成员因经费问题产生真实争执的剪辑导向”等等。这些细节显示出策划者不仅有大格局,更有对人性、对节目效果的微观把控能力。
最让邓潮拍案叫绝的,是一个名为“命运硬币”的设定。
策划案提出,在节目遇到重大抉择或僵局时,由杜仲基作为总导演,抛出一枚特制的“命运硬币”。硬币两面不是正反,而是“哈哈”和“哈哈哈”。抛掷结果不可违抗,必须执行。这个设定,既增加了节目的随机性和趣味性,又将总导演的权威以一种戏谑又不可抗拒的方式确立起来,堪称神来之笔!
“这真的是一个被开除的、毫无经验的年轻人能写出来的东西?”邓潮放下策划案,揉了揉眉心,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这份策划案所展现出的老辣、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远超许多业内资深制片人。它不像是一个创意草案,更像是一份经过千锤百炼的成熟产品说明书!
他想起杜仲基在咖啡馆里那双自信得近乎狂妄的眼睛,当时觉得是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现在想来,那背后是真有东西撑着的!
这份策划案,就像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一个新奇的节目模式,更仿佛打开了他心中那扇因沉寂而有些生锈的门。一种久违的、想要挑战、想要冒险的冲动,在他血液里慢慢苏醒。
它太大胆,太冒险,成功的概率或许不到一半。但与之相对的,是一旦成功,可能带来的巨大回报和事业转机。这就像一场豪赌,赌注是他的几天时间和可能受损的形象,而赢得的,可能是一个全新的天地。
邓潮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的车水马龙。他不再是那个优柔寡断的审视者,眼神逐渐变得坚定。
他拿起手机,找到了昨天杜仲基留下的那个号码,编辑了一条短信:
“策划案看完了。明天上午十点,我工作室详谈。把你们那个‘股权’方案的细节带来。”
发送。
他知道,当他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他可能已经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船。但这一次,他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