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2章

学会少说多做

在谈及人生和历史的经验教训时,人们就会谈到这样一句话:“君子慎言,祸从口出。”作为一个君子,不要对人对事妄加评论,有些事在心里明白就好,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要说。话说多了,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或是因为攻击了别人而成为别人反击的口实。所以有修养的君子,为人宁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不会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曾经有科学家做了这样一项调查研究:他研究的对象是一批受过训练的保险销售员。这位科学家把保险销售员中成绩最好的10%和成绩最差的10%作了一下对比,结果发现两者的业绩相差确实很大。受过同等训练的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科学家又针对他们在推销时的说话时间作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业绩差的那一部分人,每次推销时的说话时间累计平均为30分钟,而业绩最好的那一部分人,每次推销时的说话时间累计平均只有12分钟。

为什么只说12分钟的推销员却会取得比说30分钟话的人好得多的成绩呢?

道理很简单他们说得少,听得就多了。而在他们倾听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很多对于推销来说很有用的信息。并且,在他们倾听的同时,也可以思考、分析顾客各方面的信息。然后,他们就可以针对顾客的各种疑惑,揣测顾客内心的想法,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会创造出优秀的业绩来。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这样的毛病,一打开话匣子就难以再止住。其实,这样反而会得不偿失。话说得太多,既会浪费你的精力,又会给他人传递太多的信息,甚至还会因此而伤害到别人。更为不利的是,当别人总是在听你说时,你也就无法从别人口中获取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多做,就是要求我们迅速有效地去工作。面对工作中的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到最好!在工作中,要勤恳做事,踏实做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我们想获得成功,就应该要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做人,要多着眼于工作中的细微之处。

有位老教授说起过他的经历:“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发觉有很多在校时资质普通的学生后来反而更成功。在学校时他们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他们安分守己。但是他们参加工作后,在工作中总是说得少做得多,不出风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他们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老师和同学都不太记得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但是,在毕业几年或十几年后,他们却能够带着成功的事业回来看望老师。而当时在学校时很多被认为会有美好前程的学生,却往往是一事无成,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来,老教授通过与同事在一起琢磨与研究后,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功与在校成绩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成功却与踏实做事的性格密切相关。平凡无奇的人大都比较务实,他们往往都能够自律,会比别人更努力,他们也会因此而获得很多别人渴望得到却总是得不到的机会。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却很少有人能够脚踏实地地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有些人总是抱怨工作不好,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却很少有人会去反省自己是否为实现理想而真正地努力了。成功者固然有其成功的方法,但人世间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不平之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假如你讲话口无遮拦不仅会使你求职失败,还可能让你丢掉现在的饭碗。

同样,如果在谈话时能够灵活机警,则会带来令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传古时布政使宴请按察使。席间,布政使因自己的儿子太多而表示忧虑;布政司的一个案史在旁说:子好不愁多。按察使只有一个儿子,又为儿子太少而发愁。这时,那位案央在旁边说:子好不须多。二人听了皆大欢喜,大加赞赏,一起举杯痛饮。

所以说,心理成熟、懂得社交技巧的人应该知道在什么时候该以怎样合适的说话方式去说话办事。实话不一定要直说,幽默婉转地说,或者是私下而不是当众,等等。

尽管语言是思想的衣裳,但有时语言也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国总统前林肯在当律师时,一次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律师在法庭上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陈述了两个多小时,讲得听众都不耐烦了,好不容易才轮到了林肯上台替被告辩护。只见他走上讲台后,先把风衣脱了下来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口水,接着又重新穿上衣服,然后又喝水,然后又把风衣给脱下来,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逗得庭上的观众都笑得前仰后合。

林肯一言不发,在笑声过后才开始了他的辩护。他只用动作,就达到了比语言更有力的讽刺效果。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