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2章

三日后,李砚把手头的事务仔细托付给工部的同僚,将炼铁作坊的生产流程、水轮机的后续改进计划等一一交代清楚,确保自己离开期间各项工作能正常运转。随后,他便带着翠儿和苏清月踏上了前往州府的路。这次出行,他们没有乘坐官府的马车,而是特意选了一辆宽敞的商队马车。这马车车厢宽敞,内部铺着厚厚的棉垫,既能掩人耳目,避免过多的官场应酬,又方便随时停靠查看沿途的情况,观察水轮机和水泥官道的使用状况。

马车行驶在水泥铺设的官道上,平稳得几乎感觉不到颠簸,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声音均匀而沉闷。翠儿好奇地掀开窗帘,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和村庄,忍不住感叹:“这水泥路真是好,比以前的土路好走多了。以前坐马车走土路,颠得人骨头都快散了,现在坐在里面,就像坐在家里的椅子上一样安稳。”

苏清月也凑过来看,指着远处的农田说:“你看那边,田里都安上了抽水机,银白色的抽水机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正不停地把水抽到田地里。有了这抽水机,就算遇到旱情,庄稼也能喝上水,今年的收成肯定错不了。”

李砚笑着说:“等我们把州府的水利工程做好,引河水灌溉万亩良田,让更多的旱地变成水田,受益的百姓会更多。到时候,不仅收成能提高,百姓的生活也能更安稳。”

一路走走停停,他们时而下车查看路边的水轮机运转情况,与当地的百姓交流使用心得;时而在驿站休息时,整理沿途收集到的信息,讨论着可能遇到的问题。约莫半个月后,他们终于抵达了州府。州府的城门高大雄伟,门口的士兵精神抖擞,进城的百姓络绎不绝,一派繁荣的景象。苏文渊早已在府衙门口等候,他穿着一身藏青色的官服,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看到他们下车,连忙迎了上来。

“李老弟,清月,翠儿姑娘,一路辛苦了。” 苏文渊热情地说,拱手向他们致意。

“苏大人客气了。” 李砚也拱手回礼道,“劳烦苏大人在此等候,实在过意不去。”

“快里面请。” 苏文渊笑着摆摆手,领着他们走进府衙。府衙的庭院干净整洁,种着几棵高大的槐树,枝叶繁茂,投下大片的绿荫。

府衙内早已备好了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时鲜蔬菜摆满了桌子,香气扑鼻,为他们接风洗尘。席间,苏文渊详细介绍了州府水利工程的情况,语气中带着些许担忧。

“这次的水利工程主要是修建一条引水渠,把远处河里的水引到这边的万亩良田。这条引水渠一旦建成,就能彻底解决这一带的灌溉问题,让旱地变成高产田。但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引水渠要经过一座大山,需要开凿一条隧道,可这隧道的长度和难度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苏文渊皱着眉头说,拿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工匠们日夜不停地开凿,进度却十分缓慢。”

李砚放下筷子,神色凝重地问道:“隧道的地质情况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特殊的岩层?是不是岩石的硬度太大,导致开凿困难?”

“有,” 苏文渊点头道,语气沉重,“山体内部有不少坚硬的花岗岩,这花岗岩坚硬无比,用锤子和凿子敲下去,只能留下一个小小的白印,开凿起来非常困难,工匠们的进度很慢。而且,隧道里还经常渗水,岩壁上湿漉漉的,有时候还会有小股的水流下来,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工具都容易生锈,工匠们的衣服也总是湿的。”

李砚沉思片刻,目光深邃,道:“明天我去现场看看,实地考察一下岩层的情况和渗水的程度,或许能想出办法。”

“好,” 苏文渊高兴地说,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神色,“有李老弟你在,我就放心了。我相信以你的才智,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次日一早,天刚蒙蒙亮,李砚、苏清月和苏文渊便带着几名经验丰富的工匠前往引水渠的施工现场。马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一个多时辰,才到达山脚下。

来到山脚下,李砚看到工匠们正在用锤子和凿子艰难地开凿着岩石。他们光着膀子,身上的肌肉线条因用力而凸显出来,豆大的汗珠顺着黝黑的皮肤滚落,滴在滚烫的岩石上,瞬间蒸发。一名工匠抡起沉重的锤子,狠狠地砸在凿子上,“哐当” 一声巨响,震得人耳朵发麻,可花岗岩上只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痕迹。工匠们的进度确实很慢,一天下来也开凿不了多少。

李砚又走进已经开凿出的一段隧道,隧道里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泥土和岩石的腥味。墙壁上不断有水滴渗出,汇聚成细小的水流,沿着岩壁缓缓流下,在地上积成了一个个小水洼。

“这隧道的渗水问题必须解决,否则长期下去,会影响隧道的稳定性,甚至可能导致坍塌。” 李砚摸了摸潮湿的墙壁说,指尖沾满了湿冷的泥土。

苏清月也点头道,仔细观察着岩壁的渗水情况:“而且,用锤子和凿子开凿效率太低了,照这样的速度,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打通隧道。我们得想个更快的方法,不然会耽误整个水利工程的进度。”

李砚四处查看了一番,时而蹲下身查看岩石的纹理,时而用手敲击岩壁,听着声音判断岩石的硬度,又询问了工匠们一些关于岩石硬度、渗水位置和施工难点等情况,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我有办法了,” 李砚站起身,对众人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我们可以用炸药来炸开坚硬的岩层,炸药的威力巨大,能够瞬间将坚硬的花岗岩炸开,这样能大大提高开凿的效率。至于渗水问题,我们可以用水泥和碎石混合成的砂浆来涂抹隧道的墙壁和顶部,水泥砂浆凝固后坚硬如石,而且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起到防水和加固的作用。”

“炸药?” 苏文渊有些惊讶,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那东西威力太大了,我以前听说过,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巨大的爆炸,伤人性命,会不会有危险?要是在隧道里爆炸,会不会把已经开凿好的部分也炸毁了?”

“只要控制好用量和引爆方式,应该没问题。” 李砚自信地说,“我以前在书上看到过相关的记载,知道炸药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我们可以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摸索出合适的用量和引爆方式,确保安全后再应用到隧道施工中。”

苏清月也支持道,她曾在一些古籍中看到过关于火药的记载:“我觉得这个方法可行。炸药的配方我也有些了解,主要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我们可以一起研究一下,精确计算各种原料的配比,控制好爆炸的威力,确保安全。”

说干就干,李砚和苏清月立刻开始研究炸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他们首先需要收集制作炸药的原料 —— 硝石、硫磺和木炭。硝石在当地的一些老矿洞里有出产,他们派人前往矿洞,小心翼翼地开采出硝石,并用清水反复冲洗,去除其中的杂质。硫磺则需要从硫磺矿中提取,硫磺矿的气味刺鼻,开采出来的硫磺块需要进行加热提纯,去除其中的泥沙等杂质。木炭则相对容易获取,他们选取了坚硬的青冈木,在密闭的窑中进行烧制,得到纯净的木炭,然后将木炭研磨成细细的粉末。

原料准备好后,他们在远离施工现场的一处空旷山谷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试验棚,开始进行试验。试验的过程充满了危险,每一次调配都需要精确到克,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意外。

第一次试验,他们按照硝石七成、硫磺一成、木炭二成的比例进行混合。将三种粉末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块木板上,用一根细木棒轻轻搅拌均匀,然后装入一个陶罐中,插入一根用棉线浸泡过桐油的引线,再用泥土将陶罐密封好。他们将陶罐埋在一堆松软的沙土中,只露出引线,然后点燃引线,迅速跑到远处的掩体后观察。

引线 “滋滋” 地燃烧着,很快烧到了尽头。只听 “噗” 的一声闷响,陶罐炸开了,但威力很小,只在沙土中炸出了一个小小的坑。

“威力太小了,看来配比不合适。” 李砚皱着眉头说,仔细观察着爆炸后的痕迹。

“可能是硝石的比例太低了,硝石是提供氧气的,比例不够,燃烧不充分,威力就小。” 苏清月分析道。

第二次试验,他们提高了硝石的比例,调整为硝石八成、硫磺一成、木炭一成。这次的爆炸威力比第一次大了一些,但还是不够理想,只能炸开一些松软的泥土,对于坚硬的花岗岩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不断调整三种原料的配比,从硝石的比例、硫磺的纯度到木炭的粗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有时候因为硝石的纯度不够,导致爆炸威力不稳定;有时候因为木炭磨得不够细,混合不均匀,出现局部爆炸的情况。

有一次,他们在调整配比时,不小心将硫磺的比例加多了一成,结果在混合的过程中,因为摩擦产生的热量过高,混合物突然发生了小规模的爆炸。虽然威力不大,但还是将木板炸得粉碎,飞溅的木屑擦伤了李砚的手臂,留下了一道血痕。

“太危险了,我们得更加小心。” 苏清月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药膏,小心翼翼地为李砚包扎伤口,眼中充满了担忧。

“没事,小伤而已。” 李砚笑着说,毫不在意,“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的意外也让我们知道,硫磺的比例不能太高,否则容易引发意外。”

他们并没有因为这次意外而放弃,反而更加谨慎地进行试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调整,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配比 —— 硝石七十五成、硫磺十成、木炭十五成。这个配比下的炸药,威力适中,安全性也较高,能够有效地炸开坚硬的岩石,又不会因为威力过大而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在确定了炸药的配方后,他们又开始研究引爆方式和用量。一开始,他们用明火点燃引线,但在隧道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明火容易被水汽熄灭,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他们想到了用 “火折子” 来引爆,火折子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且能够在潮湿的环境中保持火种。他们还试验了不同长度的引线,根据隧道的长度和施工人员的撤离时间,确定了合适的引线长度。

对于炸药的用量,他们也进行了反复的试验。他们选取了和隧道中相同硬度的花岗岩,分别使用不同重量的炸药进行爆破试验,观察爆炸后的效果,最终确定了每立方米岩石所需的炸药用量,既能炸开岩石,又不会对周围的岩壁造成过大的震动。

与此同时,翠儿也没闲着。她看到工匠们在隧道里施工很辛苦,隧道里阴暗潮湿,工匠们经常吃不饱、喝不好,有时候忙得连热饭都吃不上。于是,她组织府衙的厨娘和丫鬟们,每天早早地起来准备饭菜,饭菜做得格外丰盛,有热气腾腾的馒头、香喷喷的红烧肉、清爽的凉拌菜,还有一锅营养丰富的鸡汤。到了饭点,她就带着大家把热饭热菜和干净的水送到施工现场。

她还在施工现场附近搭建了一个简易的休息室,休息室里铺上了干草,放上了几张简陋的木床和板凳,让工匠们累了可以进去歇歇脚,喝口热水。她还时常和工匠们聊天,鼓励他们,给他们讲一些京城的趣事,缓解他们的疲劳和压力。

工匠们对翠儿的做法非常感激,都说:“李夫人真是个好人,有她在这里照顾我们,我们干活也更有干劲了。”

炸药研制成功后,李砚和苏清月立刻组织工匠们进行隧道爆破试验。他们首先在岩石上用特制的钢钎和锤子钻好孔洞,孔洞的深度和直径都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能容纳适量的炸药。然后,小心翼翼地将炸药装入孔洞中,用木塞轻轻压实,再插入引线,最后用黏土将孔洞密封好,防止爆炸时气体泄漏,影响爆炸效果。

一切准备就绪后,李砚让所有工匠都撤离到安全距离之外,然后亲自点燃了引线。引线 “滋滋” 地燃烧着,发出明亮的火花,迅速向孔洞内延伸。

“轰隆!” 一声巨响,仿佛地动山摇,坚硬的花岗岩被炸开了一个大缺口,碎石和尘土飞溅到空中,形成了一团浓密的烟尘。

烟尘渐渐散去,大家跑过去一看,只见原本坚硬的花岗岩被炸得粉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豁口。

“成功了!成功了!” 工匠们欢呼雀跃,互相拥抱在一起,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笑容。之前用锤子凿几天都凿不开的岩石,现在用炸药一瞬间就炸开了,这让他们对早日打通隧道充满了信心。

有了炸药,隧道的开凿进度大大加快。每天,隧道里都会传来几声沉闷的爆炸声,随后便是工匠们清理碎石的忙碌身影。同时,他们用水泥和碎石混合成的砂浆涂抹隧道的墙壁和顶部,水泥砂浆凝固后,形成了一层坚硬的保护层,有效地阻挡了渗水,隧道里的环境也变得干燥了许多。

苏文渊看着隧道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李砚和苏清月赞不绝口:“李老弟,清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有了你们,这水利工程一定能提前完工。到时候,我一定向皇上上奏,为你们请功。”

李砚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工匠们的辛勤付出,没有苏大人的支持,我们也不可能这么顺利。”

在隧道施工的同时,李砚和苏清月还抽空去查看了水轮机在州府的使用情况。他们发现,虽然水轮机的使用效果很好,但有些地方的安装和操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水轮机安装角度不合适,导致效率低下;有的工匠不知道如何正确维护水轮机,导致机器容易损坏。

于是,他们组织了一场水轮机使用培训班,在府衙的院子里搭起了一个简易的讲台,亲自给当地的工匠和百姓讲解水轮机的安装、操作和维护知识。李砚用木板制作了一个水轮机的模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形象生动,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苏清月则负责解答大家的疑问,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各种细节。

翠儿也在培训班上帮忙,给大家分发资料和茶水。资料上是她和苏清月一起整理的水轮机使用要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写成,还配上了一些插图。

通过培训,大家对水轮机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水轮机的故障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隧道的开凿工作已经接近尾声,只剩下最后一段坚硬的岩层没有打通。引水渠的其他部分也在有条不紊地施工中,渠堤已经基本成型,就等着隧道打通后通水了。

这天,李砚正在隧道里检查施工情况,他拿着一盏油灯,仔细查看岩壁的稳定性和炸药的安装情况。忽然,他听到一阵奇怪的声音,像是岩石相互摩擦的 “咔嚓” 声。他心中一紧,仔细一听,发现声音是从隧道顶部传来的,越来越清晰,像是岩石松动的声音。

“不好,快让大家撤出去!” 李砚大喊一声,声音在隧道里回荡。他知道这可能是隧道坍塌的前兆,不敢有丝毫犹豫,连忙组织工匠们往外跑。

工匠们听到李砚的喊声,也意识到了危险,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跟着李砚向隧道口跑去。大家的脚步声、呼喊声在隧道里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急促。

就在他们跑出隧道没多久,只听身后传来一声巨响,震耳欲聋。隧道顶部突然发生了坍塌,大量的岩石和泥土从顶部涌了出来,像一条凶猛的巨龙,瞬间将隧道口堵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一堆巨大的石块和厚厚的泥土。

“好险啊!” 苏清月看着被堵死的隧道口,心有余悸地说,手还在微微颤抖。如果再晚几秒,后果不堪设想。

李砚擦了擦脸上的冷汗,看着坍塌的隧道口,眉头紧锁道:“看来我们还是低估了山体的复杂性。这坍塌的地方正好是地质结构比较薄弱的地方,可能存在断层,我们之前没有勘察到。我们得想办法加固,否则就算打通了隧道,也存在安全隐患。”

苏文渊也皱着眉头说:“这可怎么办?隧道被堵,工程就无法继续了。要是耽误了农时,错过了灌溉的最佳时机,那万亩良田今年的收成就要受影响了。”

李砚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被这点困难打倒。我们可以从旁边重新开凿一条隧道,绕开这个坍塌的地方。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山体地质结构的勘察,聘请有经验的地质工匠,用钻探的方法了解山体内部的结构,确保新隧道的安全。”

“也只能这样了。” 苏文渊点头道,虽然重新开凿会增加工作量和时间,但这是目前最可行的办法。

于是,李砚和苏清月立刻组织工匠们重新勘察山体地质结构。他们请来了当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矿工,这位老矿工一辈子都在和矿山打交道,对岩石的性质和山体结构非常了解。老矿工带着工匠们在山体周围进行钻探,用长长的钢钎打入山体,根据钢钎带出的岩石样本判断山体

内部的岩层分布和地质构造。他们还在山体不同位置挖掘了探坑,观察土壤和岩石的分层情况,绘制出详细的地质剖面图。

在勘察过程中,他们发现坍塌处的山体内部果然存在一个小型断层,断层两侧的岩石松动,容易发生位移。老矿工指着地质剖面图说:“这断层就像一道伤口,周围的岩石稳定性很差,之前的隧道正好从这里穿过,难怪会发生坍塌。新隧道一定要绕开这个断层,选择岩石坚硬、结构稳定的区域。”

根据勘察结果,李砚和苏清月制定了新的隧道开凿方案。新隧道的路线比原来的隧道稍微偏离了一些,避开了断层和地质薄弱区域,长度也增加了近百米。为了确保新隧道的安全,他们还在设计中增加了加固措施,计划在隧道的关键部位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拱顶,增强隧道的抗压能力。

方案确定后,新的隧道开凿工作立刻开始了。这次,工匠们更加小心翼翼,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的计算和勘察。在开凿前,他们先用钻探设备确定前方的岩石状况,遇到坚硬的花岗岩就用炸药爆破,遇到松软的岩层则采用人工开凿,避免引发坍塌。

李砚和苏清月几乎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亲自指挥施工,检查工程质量。李砚重点关注炸药的使用情况,确保用量和引爆方式符合要求,避免对周围的岩石造成过大的震动。苏清月则负责监督隧道的加固和防水工作,确保水泥砂浆的配比合适,涂抹均匀,能够有效地阻挡渗水。

翠儿看到大家因为重新开凿隧道而变得更加忙碌和疲惫,心里十分心疼。她除了继续给工匠们送去热饭热菜和干净的水,还特意从府衙的药库里找来一些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草药,熬成汤药送给受伤的工匠们。她还组织府衙的丫鬟和仆妇们缝制了一些厚实的棉衣,让工匠们在寒冷的隧道里施工时能够保暖。

有一次,一名工匠在爆破后清理碎石时,不小心被一块掉落的小石头砸伤了腿,鲜血直流。翠儿立刻跑过去,用干净的布条为他包扎伤口,还让人把他送到附近的医馆治疗。工匠感动地说:“李夫人,真是太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我还不知道要疼多久呢。”

翠儿笑着说:“不用谢,你们为了水利工程这么辛苦,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不能再受伤了。”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的隧道开凿工作进展顺利。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坚硬的岩层需要多次爆破才能炸开,有时候还会遇到突然的渗水,但大家都齐心协力,一一克服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新的隧道终于开凿完成。这条隧道比原来的隧道更加坚固、宽敞,墙壁和顶部都涂抹了厚厚的水泥砂浆,有效地阻挡了渗水。隧道内还安装了简易的照明设备,用油脂做成的火把挂在墙壁上,照亮了整个隧道。

当第一股清澈的河水通过引水渠流到万亩良田时,当地的百姓们都激动得欢呼起来。他们纷纷跑到田埂上,看着河水缓缓地流入干裂的土地,滋润着枯黄的庄稼,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一些老农甚至激动得跪在地上,对着河水磕头,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太好了,终于有水了,庄稼有救了,我们有救了。”

李砚、苏清月和苏文渊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几个月的辛苦和付出,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太好了,终于成功了!” 苏文渊激动地说,眼眶有些湿润。他知道,这条引水渠和隧道承载了太多百姓的希望,如今终于实现了。

“是啊,” 李砚感慨道,“这一路走来,真是不容易。从最初的炸药研制,到隧道的坍塌,再到重新开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幸好,我们都坚持下来了。”

苏清月也笑着说:“只要能为百姓做些实事,再辛苦也值得。看到百姓们这么高兴,我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水利工程完工后,李砚、翠儿和苏清月准备返回京城。苏文渊和当地的百姓们都来为他们送行,场面十分感人。百姓们自发地拿着自家种的蔬菜、水果和粮食,塞到他们手里,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李大人,苏大人,翠儿姑娘,谢谢你们为我们做的一切。” 那个之前在炼铁作坊闹事的老农,如今也满脸感激地说,“要不是你们,我们这万亩良田还得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引水渠,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旱情了,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李砚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希望大家以后能好好利用这水利工程,辛勤劳作,过上好日子。” 他还特意叮嘱当地的官员,要加强对引水渠和隧道的维护,定期检查工程状况,确保其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马车缓缓驶动,李砚回头望去,看到苏文渊和百姓们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视线里。他知道,这次州府之行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也收获了很多。他不仅解决了水利工程的难题,让万亩良田得到了灌溉,还赢得了百姓们的信任和爱戴。

回到京城后,李砚把州府水利工程的情况向皇上做了详细的汇报,包括工程的建设过程、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以及工程完工后给当地百姓带来的好处。皇上听了非常高兴,对李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再次对他进行了嘉奖,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和绸缎,并提拔他为工部尚书,让他负责全国的工程建设和技术研发工作。

李砚的事业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他并没有骄傲自满。他知道,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还有很多技术需要改进和创新。他和苏清月继续致力于各种发明创造,他们改进了织布机,提高了布匹的产量和质量;他们研制了新的冶铁设备,进一步提高了铁的产量和纯度;他们还设计了新的桥梁结构,让桥梁更加坚固耐用。

翠儿也一如既往地支持着李砚,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她还经常和李砚、苏清月一起讨论各种发明创造的想法,有时候还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