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末法绿芒(李凡)在线免费阅读

末法绿芒

作者:连大帅

字数:164914字

2025-08-27 18:59:56 连载

简介

喜欢小说推荐小说的你,有没有读过这本《末法绿芒》?作者“连大帅”以独特的文笔塑造了一个鲜活的李凡形象。本书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赶快开始你的阅读之旅吧!

末法绿芒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李凡的手指轻轻拂过那几块轻飘飘、布满孔隙的深灰色浮石,又捻起一点灰白色的石灰粉末。他的心脏在胸腔里有力地跳动着,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发现宝藏般的激动。

浮石!石灰!

这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在他苦思冥想如何低成本、低关注度地提升村子防御和基础建设时,大河竟然带回了如此关键的材料!

“有用!大河哥,这东西非常有用!”李凡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他紧紧抓住大河的肩膀,“你立大功了!”

大河被李凡的反应弄得一愣,挠了挠头,看着那堆“没用的石头和灰”,憨厚的脸上写满了困惑:“啊?这……这东西有啥用?盖房子?也不结实啊……”

“现在不结实,但处理之后,它会变得比泥巴和石头加起来还有用!”李凡目光灼灼,脑海中关于石灰和原始水泥的制备原理飞速闪过。

石灰(氧化钙)由石灰石(碳酸钙)煅烧而得,遇水会放热并生成熟石灰(氢氧化钙)。熟石灰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会重新生成坚固的碳酸钙,这就是最古老的灰浆原理。如果能加入具有活性的硅铝质材料(如火山灰、烧粘土、高炉矿渣等)进行水化反应,就能得到性能好得多的水硬性石灰甚至原始水泥!

浮石本身就是一种火山玻璃,富含硅质,经过研磨后,是极好的天然活性掺合料!而大河捡到石灰的废弃窑址,说明附近很可能就有石灰石矿脉!

一个清晰的计划瞬间在他脑中成型。

“大河哥,那个废弃的石灰窑在什么地方?远吗?还能找到更多的这种灰粉,或者类似的白色石头吗?”李凡急切地问。

大河被李凡的眼神吓到了,努力回忆着:“就在镇子西边大概五六里地的山坳里,很偏僻,窑都塌了半边了……这种灰粉窑边上还有不少,白色的硬石头……好像附近山壁上能看到一些。”

“好!太好了!”李凡兴奋地搓着手,转向一直沉默观察的岩叔,“岩叔,我们需要组织一些人手,悄悄去那个废弃石灰窑,尽量多弄些石灰粉回来,再捡一些那种白色的石头样本。浮石也需要更多!”

岩叔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精光。他虽然不懂李凡说的那些原理,但他能看出李凡的激动和自信绝非凭空而来。这小子脑子里装的东西,又一次超出了他的理解。

“风险大吗?”岩叔沉声问,首要考虑的永远是安全。

“只要避开镇子的方向,小心行事,风险可控。”李凡分析道,“那地方既然废弃,平时应该没人去。我们只需要搬运现成的石灰粉和捡拾矿石,不需要自己生火煅烧,动静很小。”

岩叔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让大河带队,再挑两个最机灵、嘴巴最严的小伙子,明天凌晨出发,天黑前必须回来。千万不能被人发现,尤其是镇上的人。”

事情就此定下。

第二天,天还未亮,大河带着两个同样忐忑又兴奋的年轻村民,背着藤筐和麻袋,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村子。李凡则留在村里,开始做准备工作。

他需要试验。理论知识再丰富,没有实践验证一切都是空谈。

他首先指挥村民垒了一个简易的土窑,规模很小,更像是放大版的灶台。然后,他将大河带回来的那点石灰粉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直接加水,观察其发热和变成熟石灰浆的过程。另一部分,则被他小心翼翼地与敲碎研磨后的浮石粉末、以及村里盖房子用的普通粘土(经过煅烧粉碎后也具有一定的活性)按不同比例混合。

最简单的“三合一”土法水泥配方:熟石灰 + 火山灰质材料(浮石粉) + 粘土砖粉。

没有精确的计量工具,全靠手感和小批量试验。加水搅拌成浆,然后倒入准备好的小木框里抹平。

剩下的,就是等待。

这个过程吸引了村里不少孩子的围观,他们看着李凡像玩泥巴一样摆弄着那些灰扑扑的粉末,充满了好奇。

等待凝固需要时间。李凡利用这段时间,仔细研究了大河带回来的那些“奇怪种子”。有些他依稀能辨认,像是甜菜或某种芜菁的变种?有些则完全陌生。他挑选出几颗看起来最有活力的,小心地种在了试验田的角落,做好标记。

黄昏时分,大河一行人安全返回。他们带回了整整两大袋的石灰粉和一小筐石灰石样本,以及不少浮石。过程顺利,并未遇到任何人。

李凡大喜过望。原材料充足,他的试验可以扩大规模了!

又过了两天,第一批试验的小水泥块终于干透了。

李凡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拿起其中一块比例他认为最合适的混合物块。颜色灰白,质地看起来比普通的泥坯要致密得多。他用手掰了掰,纹丝不动。他将其举高,松手摔在地上——

“啪!”一声脆响,水泥块并没有像泥坯那样摔得粉碎,只是边缘磕掉了一点渣,整体依然坚固!

“成功了!”李凡忍不住低呼一声!虽然这强度远比不上现代水泥,但远超这个时代普通的泥土、甚至一些劣质的灰浆!这意味着,它完全可以用于砌筑、抹面,甚至建造一些简易的防御工事!

围观的人们(主要是孩子和少数妇人)发出惊奇的呼声。他们不明白原理,但能直观地看到这“灰泥巴”变得像石头一样硬!

岩叔也被请来了。他拿起那块水泥块,仔细看了看,又用力捏了捏,甚至用柴刀背敲了敲,眼中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

“这……这是你用那些灰粉和石头粉弄出来的?”他的声音有些干涩。

“是,岩叔。”李凡压抑着兴奋,解释道,“我叫它‘胶泥’。用它来砌墙、抹墙,会比我们现在用的黄泥结实得多,更耐雨水冲刷。如果加入碎石和砂子,甚至可以垒出更坚固的矮墙或者……瞭望塔基座。”

防御工事!岩叔立刻抓住了最关键的点。对于一个缺乏金属武器、缺乏训练的山村来说,坚固的工事就是最好的力量倍增器!

“这东西……难做吗?费事吗?”岩叔问出了最实际的问题。

“不难!”李凡肯定道,“主要就是收集材料、研磨、混合。我们不需要像镇上那样烧制新石灰,直接用废弃窑址的存量就够我们用了。浮石后山就有,粘土到处都是。最费的是人力,但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人力!”

岩叔看着李凡,看着地上那坚固的灰色块体,又看了看周围村民那些充满希望和困惑的脸,胸膛剧烈地起伏了几下。他猛地一拍大腿(动作牵动了伤口,让他龇了龇牙),低吼道:“干!”

秘密的村庄升级计划,就此全面启动。

在李凡的指挥和岩叔的坐镇下,黑石村悄然运转起来。

一队由老人和妇女孩子组成的“采集队”,负责在后山安全区域收集浮石和粘土。另一队则由大河带领的可靠青壮,每隔几天,便在凌晨时分秘密前往那个废弃石灰窑,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将那些无人问津的石灰粉运回村子。所有运输都严格避开主要道路,并在沿途做好隐蔽和痕迹清理。

村子里,则建起了几个简易的研磨台和搅拌坑。研磨矿石是重体力活,但为了未来的安全,村民们爆发出了惊人的热情和干劲。男人轮班研磨,女人负责筛分和搅拌。

李凡则成了总工程师,不断试验和调整着“胶泥”的最佳配比,并设计着如何应用。

第一项应用,是加固现有的房屋。尤其是岩叔的家和几处位于村子外围的、比较破败的墙体。用“胶泥”混合砂石进行修补和抹面,干透之后,果然坚固异常,风吹雨打也不再掉渣。这让村民们信心大增。

接着,李凡开始规划他的第一个“大型”工程——在村口地势稍高的地方,利用天然的地形,建造一个简易的瞭望塔基座兼防御掩体。

他没有好高骛远地想要建造石堡,那太显眼,工程量也太大。他设计的只是一个半人高、由“胶泥”混合石块砌成的环形矮墙,内部留有台阶和射击孔(虽然现在只有几把破弓和投石索)。这足以让守夜的人有一个相对安全的遮蔽,并能提前发现远处的威胁。

这个工程吸引了全村的目光。当第一块用“胶泥”砌筑的石头稳稳安放,当灰浆逐渐凝固,将散乱的石块粘合成一个坚实的整体时,所有参与劳动的村民眼中都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

那是一种看到自身劳动能够创造出切实改变、能够带来安全感的希望之光。

李凡站在初具雏形的矮墙旁,看着汗流浃背却干劲十足的村民,看着那灰白色的、超越时代的“胶泥”在阳光下慢慢变硬,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

这不是魔法,不是神迹,这是知识的力量,是科学应用于实际生产的伟力。它或许简陋,却脚踏实地,正在一点点地将这个绝望的村庄,武装起来。

一道无声的、由知识和汗水凝结而成的壁垒,正在黑石村的边缘,悄然崛起。

然而,李凡并不知道,就在他们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土木工程”时,在灰岩镇通往外界的那条崎岖小路上,一匹快马正绝尘而去。

马背上的骑手,穿着不起眼的灰色旅行斗篷,但斗篷下的靴子和手套质地精良。他的怀里,藏着一份刚刚从镇上某个秘密渠道获得的、关于黑石村近期异常动向的简短报告。

报告里,提到了这个贫穷山村开始少量多次地购盐,提到了他们打听旧武器,也提到了偶尔有村民鬼鬼祟祟地在镇西废弃矿区附近活动……

这些零散的信息看似平常,但组合在一起,却勾勒出一幅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图景。

这份报告的目的地,并非男爵府,也并非教堂。

它正朝着某个隐藏在更深远背景中的势力,飞快传递。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