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2章

顾晏辰去南城的第二周,苏晚报了个陶艺班。

教室在老胡同深处,推开斑驳的木门,就能闻到陶土混着青草的味道。老师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说话慢悠悠的,教她揉泥时,说“力道要匀,像对待过日子似的,急不得”。

苏晚学得认真,指尖沾满湿泥,指甲缝里嵌着土黄色的痕迹,洗都洗不掉。第一周捏了个歪歪扭扭的杯子,杯口斜得能漏出水,她却宝贝似的捧着回家,摆在玄关的玻璃罐旁边——和那枚贝壳、那只袖扣作伴。

出版社的古籍整理到了关键期,她偶尔也会加班到深夜。走出办公楼时,秋风吹得银杏叶沙沙响,她裹紧风衣,踩着满地碎金往地铁站走,倒也不觉得孤单。手机安安静静待在口袋里,没有“在你楼下”的消息,她也没想过要给谁发条“晚安”。

周末去逛潘家园,在一个摊位前淘到本民国时期的线装诗集,纸质泛黄,却保存得完好。摊主说“姑娘好眼光,这可是胡适先生题过字的”,她笑着砍价,最后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下来,抱在怀里像得了宝贝。

路过一家新开的精酿酒吧,想起顾晏辰说过“南城的IPA比北城的烈”,便进去点了一杯。酒液入喉时带着微苦的麦香,她忽然笑了——这人还挺会形容。

陶艺班的同学约着去郊外采风,苏晚背着相机跟去了。山脚下的柿子树红得像灯笼,她举着相机拍得入神,没注意身后有人靠近。

“苏小姐?”

回头时,看到个穿冲锋衣的男人,背着专业的摄影包,眉眼温和。是上次在潘家园遇到的摄影师,姓周,说过几句关于胶片相机的话。

“周先生?”苏晚有点意外,“你也来采风?”

“嗯,听说这边的秋景不错。”他举了举相机,“要不要帮你拍几张?”

苏晚笑着摇头:“不用了,我自己拍着玩就行。”

两人并肩走在山路上,聊摄影,聊诗歌,聊老北京的胡同变迁。周先生说话很风趣,讲起自己在西藏拍星空的经历,眼里闪着光。苏晚听得认真,偶尔插一两句,气氛轻松得像山间的风。

傍晚下山时,周先生说“前面有家农家乐,炖的柴鸡特别香”,邀她一起去。苏晚想了想,点头应了。

餐桌上,周先生给她夹了块鸡腿,笑着说“看你瘦的”。苏晚咬着鸡腿,忽然想起顾晏辰也给她夹过菜,却是在她公寓的餐桌上,语气随意得像“这鱼挺新鲜”。

吃完饭告别时,周先生问她要联系方式:“下次有摄影展,想请你去看。”

苏晚报了个手机号,是她新办的,除了出版社同事,没告诉过别人。

回到公寓时,已经快十点了。手机屏幕亮着,是周先生发来的消息:“今天很开心,早点休息。”

她回了个“晚安”,放下手机去洗澡。镜子里的自己,脸颊透着点酒后的红晕,眉眼舒展,比刚回北城时多了几分生气。

顾晏辰从南城回来那天,没提前说。苏晚是在下班时,被他堵在出版社楼下的。

他穿着黑色大衣,站在银杏树下,落叶落在他肩头,像幅沉静的画。“回来晚了,等你很久。”

苏晚走到他面前,闻到他身上淡淡的烟草味,混着点陌生的香水味——不是她的,也不是他常用的雪松调。

“南城好玩吗?”她随口问,像在聊天气。

“还行,就是酒太烈。”他替她拂掉落在头发上的银杏叶,指尖微凉,“上去坐坐?”

“不了,”苏晚往后退了半步,“有点累,想早点休息。”

他看着她,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笑了:“好,那你早点休息。”

没有追问,没有挽留,甚至没提那句“想你了”。苏晚转身走进公寓楼,没回头。

电梯上升时,她看着镜面里的自己,忽然觉得——这日子过得还真有意思。有人来,有人走,有新的相遇,有旧的默契,不用费心琢磨谁的心思,不用纠结“该选谁”,只跟着自己的心意走,舒服就行。

至于顾晏辰身上的陌生香水味,周先生发来的晚安消息,都像落在湖面的叶子,漾起点涟漪,很快就散了。

她掏出钥匙开门,玄关的玻璃罐里,淡紫色的贝壳和银色袖扣并排躺着,旁边多了枚新捡的枫叶,红得像燃烧的火。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