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2章

各位在番茄摸爬滚打的兄弟姊妹,前两式咱们搞定了“开局勾人”和“中期锁客”,按说数据该稳了吧?但我猜你们肯定遇到过这种糟心事儿:读者追着追着就留言“主角咋跟个工具人似的?”“反派坏得没道理,看腻了”——别慌,不是你剧情写得差,是你没练这第三式“移魂术·立骨塑人法”。

为啥叫这名?还是跟原版《九阴真经》挂钩——“移魂术”能乱人心智,放到写作里,就是让你的角色“勾住读者的心”,让读者想起他就情绪波动;“立骨塑人”更直接,就是给角色搭起“骨头”(核心特质)、捏出“血肉”(细节行为),别让他成个空架子。我以前写角色,要么是“主角全程伟光正”,要么是“反派纯纯坏种”,读者看完记都记不住;后来练了这招,写的“赘婿主角”“毒舌丈母娘”,读者居然会在评论区“替他们吵架”“盼他们和解”,追读直接稳在20%以上。今天就把这招拆成“心法、技法、避坑指南”,教你们把角色从“纸片人”写成“读者心里的人”。

第一部分:先通“移魂术”心法——别写“完美角色”,要写“有‘钩子’的人”

很多人写角色,总爱往“完美”里写:主角必须善良、勇敢、智商高,反派必须阴险、狡诈、没底线——结果写出来的角色,就像超市里的包装菜,看着整齐,吃着没味儿。读者记不住“完美的人”,但能记住“有缺点、有执念、有小秘密的人”——这就是“移魂术”的核心:给角色加个“情绪钩子”,让读者一看到他,就想起某个具体的情绪。

我当初写《战神归来:女儿住狗窝》时,一开始把主角写成“无所不能的战神,回家后立马扫清所有障碍”——读者反馈“太假了,跟看机器人似的”。后来我给主角加了个“钩子”:“战神在外杀敌从不怕,但看到女儿啃发霉馒头时,手会发抖,说话会哽咽”——就这一个细节,读者留言全变了:“原来战神也有软肋,好心疼”“看到主角手抖,我眼泪都出来了”。你看,这就是“移魂术”的妙处:不是靠“完美”让读者喜欢,是靠“真实的软肋”让读者共情。

那怎么给角色加“情绪钩子”?我总结了三个“勾魂要点”,你们记好:

要点一:给主角加“‘不完美’的执念”

主角的执念别太“宏大”,比如“拯救世界”“成为天下第一”——太遥远,读者没感觉。要加“小而具体”的执念,最好带点“不完美”。比如:

– 不是“赚很多钱”,而是“每天必须给女儿买一支草莓味的冰淇淋,因为以前答应过她”;

– 不是“复仇成功”,而是“复仇后要去给母亲上坟,告诉她‘当年欺负咱们的人,我收拾了’”;

– 不是“成为强者”,而是“成为强者后,要把当年看不起自己的老师请到家里,不是炫耀,是想让他说句‘你当年没骗我’”。

这种带“不完美”的执念,比如“没兑现的承诺”“没说出口的遗憾”,能让主角瞬间“立起来”——读者会想“他能不能实现这个执念?”“实现执念时会是什么样子?”,自然就记挂着这个角色。

要点二:给反派加“‘不纯粹’的动机”

别把反派写成“天生坏种”,他的坏得有“理由”,哪怕这个理由不对,也得“自洽”。比如:

– 不是“单纯想害主角”,而是“当年主角父亲抢了他的工作,他恨主角父亲,所以才针对主角”;

– 不是“单纯贪财”,而是“他女儿得了重病,需要钱治病,才不得不抢主角的宝物”;

– 不是“单纯嫉妒主角”,而是“他从小就活在主角的光环下,父母总说‘你要是有主角一半好就好了’,他想证明自己比主角强”。

这种“不纯粹”的动机,不是让读者“原谅反派”,而是让反派“像个真人”——读者会觉得“他坏得有原因,不是为了坏而坏”,甚至会在评论区讨论“这个反派有点可怜,但还是该打”,这就说明角色“勾住”读者了。

要点三:给配角加“‘有记忆点’的小习惯”

配角别只当“工具人”,给他们加个“小习惯”,比如:

– 主角的朋友,每次紧张就会摸耳朵,哪怕成了大佬,遇到急事还是会摸;

– 主角的丈母娘,虽然一开始看不起主角,但每次煮鸡汤,都会多煮一碗,嘴上说“没人喝浪费”,其实是给主角留的;

– 主角的徒弟,说话总爱带“俺觉得”,哪怕后来学会了文雅的词,着急时还是会冒出来。

这些小习惯就像“角色的专属标签”,读者一看到“摸耳朵”“多煮一碗鸡汤”,就知道“这是XX”——比你反复写“这是主角的朋友”管用多了。我现在写配角,不管戏份多少,都会加一个小习惯,就是为了让读者“记住他”。

光有心法不够,还得有技法——“立骨塑人法”就是教你怎么把“情绪钩子”落地,让读者能“看见”角色的样子、“听见”角色的说话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我以前写角色,只会说“主角很生气”“反派很得意”——读者没感觉;后来用了这三招,不用直白说情绪,读者也能get到。

第一招:“骨相”——用“核心特质”定角色基调

“骨相”就是角色的“核心特质”,是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会变的东西。比如“主角的核心特质是‘护短’”,那不管他面对的是普通人还是大佬,只要有人欺负他在乎的人,他就会立马站出来;“反派的核心特质是‘爱面子’”,那哪怕他知道自己打不过主角,也不会轻易认输,因为怕丢面子。

怎么确定“骨相”?你可以给角色写个“三问”:

1. 他最在乎的人/东西是什么?(比如主角最在乎女儿,反派最在乎面子)

2. 他绝对不会做的事是什么?(比如主角绝对不会让女儿受委屈,反派绝对不会向比自己弱的人低头)

3. 他遇到危险时,第一反应是逃还是拼?(比如主角遇到危险,第一反应是把女儿护在身后,反派遇到危险,第一反应是找替罪羊)

这“三问”一答完,角色的“骨相”就立住了——你写他的行为时,就不会“崩人设”。比如主角的核心特质是“护短”,你就不会写“他看到女儿被欺负,还忍气吞声”;反派的核心特质是“爱面子”,你就不会写“他打不过主角,立马跪地求饶”。

我现在写任何角色前,都会先答这“三问”,哪怕是只出场一次的配角——比如写一个“卖菜的大妈”,三问可以是“最在乎孙子,绝对不会缺斤短两,遇到有人欺负顾客会帮忙”,这样写出来的大妈,就不是“背景板”,而是“有性格的人”。

第二招:“血肉”——用“细节行为”代替“直白描述”

别直白说“主角很生气”,要写他生气时的细节;别直白说“反派很得意”,要写他得意时的动作——这就是“加血肉”。比如:

– 想写“主角很生气”:别写“主角气得发抖”,写“主角手里的杯子捏得指节发白,热水从杯口溢出来,烫到了手,他都没知觉”——读者能感受到“他气得忘了疼”,比“发抖”更有冲击力;

– 想写“反派很得意”:别写“反派笑得很得意”,写“反派掏出手机,对着主角的狼狈样拍了张照,发了朋友圈,还特意配文‘有些人,再怎么蹦跶也没用’”——读者能感受到“他的得意里带着炫耀和恶意”,比“笑得得意”更具体;

– 想写“配角很关心主角”:别写“配角很担心主角”,写“配角给主角打电话,响了三声没人接,他立马抓起外套就往外跑,嘴里念叨‘不会出什么事吧’”——读者能感受到“他的担心不是嘴上说说”,比“很担心”更真实。

这种“细节行为”,就像给角色加了“血肉”——读者能“看见”他的动作,“感受到”他的情绪。我现在写角色情绪,基本不用“生气”“开心”“难过”这些词,全靠细节撑——比如写“主角开心”,就写“他把女儿举起来转圈圈,女儿的笑声没停,他自己的嘴角也咧到了耳根,连平时皱着的眉头都舒展开了”。

第三招:“声线”——用“专属语气”让角色“开口就有辨识度”

角色的说话方式,得有“专属感”——别所有人说话都一个调调,要让读者“看到对话,就知道是谁说的”。比如:

– 主角是“赘婿”,说话可以带点“隐忍”,比如别人嘲笑他时,他不会大吼大叫,只会说“你说我可以,但别连累我老婆”;

– 丈母娘是“刀子嘴豆腐心”,说话可以带点“刻薄”,但藏着关心,比如给主角递鸡汤时,会说“别以为我心疼你,是怕你饿肚子,没人帮我女儿干活”;

– 反派是“富二代”,说话可以带点“傲慢”,比如跟主角说话时,会说“跟你多说一句话,都浪费我的时间——不过,看你可怜,我可以给你个机会,跪下来求我”。

怎么设计“专属语气”?可以从“口头禅”“语速”“用词习惯”入手:

– 口头禅:比如主角的朋友,说话总爱带“咱说真的”;反派的手下,说话总爱带“大哥说的是”;

– 语速:比如主角的女儿,说话语速慢,还会结巴,比如“爸爸,我、我想吃草莓”;主角的老师,说话语速快,还爱抢话,比如“你听我说,这事不能这么干,得按我说的来”;

– 用词习惯:比如老一辈的配角,说话爱用方言词,比如“俺们那疙瘩”“咋整”;年轻的配角,说话爱用网络词,比如“绝绝子”“太离谱了”。

这种“专属语气”,能让角色“开口就活”——读者看到对话,不用看名字,就知道“这是XX说的”。我现在写对话,都会先想“这个角色会怎么说”,而不是“我想让他说什么”——比如写丈母娘,就不会让她说出“主角你真棒”这种话,她只会说“还行,比上次强点,别骄傲”。

第三部分:避坑指南——我踩过的4个“人设崩”的坑,你们别再踩

练“移魂术·立骨塑人法”时,我最常犯的错就是“人设崩”——明明前面写主角“护短”,后面却让他“看着女儿被欺负不吭声”;明明前面写反派“爱面子”,后面却让他“跪地求饶”——结果读者留言“作者是不是忘了人设?”“这角色怎么变了个人?”,追读掉得飞快。今天把这些坑列出来,你们千万别再踩:

第一个坑:“为了剧情,强行让角色做不符合人设的事”

这是最常见的坑——比如为了让主角“遇到贵人”,就让“护短”的主角,看着女儿被贵人的手下欺负,还不反抗;为了让反派“早点下线”,就让“爱面子”的反派,轻易跪地求饶。这种“剧情大于人设”的写法,只会让读者觉得“角色是工具人,剧情是硬凑的”。

怎么避免?记住:“人设是根,剧情是枝”——剧情要围绕人设转,而不是人设围着剧情转。比如想让主角遇到贵人,可以写“贵人的手下欺负女儿,主角冲上去保护女儿,刚好被贵人看到,贵人觉得主角‘护短’的性格很对胃口,主动跟他搭话”——这样既符合人设,又推进了剧情,一举两得。

第二个坑:“给角色加太多特质,导致‘四不像’”

我以前写主角,总想让他“完美”,又让他“护短”,又让他“聪明”,又让他“幽默”,还让他“温柔”——结果写出来的角色,一会儿像“硬汉”,一会儿像“暖男”,读者根本记不住。

其实,角色的特质不用多,“1个核心特质+1个小缺点”就够了。比如“核心特质是护短,小缺点是容易冲动”——这样角色既鲜明,又有“不完美”,读者更容易记住。就像现实里的人,你记住一个朋友,往往是因为他“特别护短”,同时也记得他“容易冲动”,而不是因为他“什么都好”。

第三个坑:“配角跟主角‘太像’,没辨识度”

很多人写配角,总爱往主角的“影子”里写——主角“护短”,配角也“护短”;主角“聪明”,配角也“聪明”——结果读者分不清“谁是谁”。比如写主角的两个朋友,一个跟主角一样“冲动”,一个跟主角一样“爱开玩笑”——读者看到“朋友帮主角”,根本不知道是哪个朋友。

怎么避免?让配角的“特质”跟主角“互补”或“相反”。比如主角“冲动”,可以让一个朋友“冷静”,另一个朋友“幽默”——这样三个角色的特质就区分开了:主角负责“冲上去”,冷静的朋友负责“出主意”,幽默的朋友负责“缓解气氛”。读者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冲上去的主角,这个是出主意的朋友,这个是开玩笑的朋友”。

第四个坑:“忽略‘反派的成长’或‘配角的变化’”

别让反派“一直坏”,也别让配角“一直不变”——角色要“有变化”,才像真人。比如:

– 反派一开始“针对主角”,后来发现主角是为了保护家人,自己也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慢慢开始“不再针对主角,甚至在关键时刻帮主角一把”;

– 配角一开始“看不起主角”,后来看到主角为家人付出,为朋友帮忙,慢慢开始“认可主角,甚至主动帮主角”。

这种“变化”,不是让角色“彻底变样”,而是让他“有成长”。比如反派“爱面子”的核心特质不变,但他不再“为了面子欺负主角”,而是“为了面子,去做更有意义的事”;配角“刻薄”的语气不变,但他不再“刻薄地嘲笑主角”,而是“刻薄地提醒主角‘别大意’”。

这种“小变化”,能让角色更“鲜活”——读者会觉得“他不是一成不变的,跟现实里的人一样,会慢慢改变”,甚至会期待“他接下来还会怎么变”。

最后:练这招的“笨办法”——从“观察真人”到“写活角色”

讲完心法、技法、避坑指南,我再跟你们说个练这招的“笨办法”——刚开始我也写不好角色,后来我就“观察身边的人”:比如楼下卖菜的大妈,她怎么说话,怎么跟顾客打交道;公司里的同事,他遇到急事时是什么反应,有什么小习惯;街上的路人,他们的穿着、动作、表情——把这些“真人细节”记下来,用到角色身上,角色自然就“活”了。

比如我观察到“我妈每次打电话,都会先问‘吃饭了吗’,哪怕刚吃过饭”——我就把这个细节用到了主角的丈母娘身上,写“丈母娘每次给主角打电话,第一句都是‘吃饭了吗’,哪怕主角刚跟她一起吃过”;我观察到“我朋友每次生气,都会去买一瓶冰可乐,喝一口就不气了”——我就把这个细节用到了主角的朋友身上,写“朋友看到主角被欺负,气得脸通红,转身去便利店买了瓶冰可乐,喝了一口,对主角说‘走,咱找他算账去’”。

这些“真人细节”,比你凭空想的“细节”更真实——读者看到这些细节,会觉得“这个角色跟我身边的人很像”,自然就有代入感。现在我手机里有个“细节本”,看到什么有意思的细节,就记下来,写角色时翻一翻,总能找到能用的东西。

今天这“移魂术·立骨塑人法”,核心就一句话:“别写‘你想让读者看的角色’,要写‘读者能共情的真人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