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咱们聊点轻松的——怎么让写出来的文字自带“笑点”,读着像听人说段子,看完还能记住一两个梗。我以前写东西特死板,总觉得“写作就得严肃”,结果写出来的内容干巴巴的,自己读着都犯困。直到有次写一篇“吐槽上班通勤”的稿子,硬邦邦列了“挤地铁的三个烦恼”,发出去没几个人看;后来我加了点自己的糗事和梗,改成“早高峰地铁生存指南:我的早餐在第三节车厢,人在第五节”,居然好多人留言说“笑到打鸣,这不就是我吗”。从那以后我才明白,幽默风趣不是“天生会”,是有方法能练的——今天就把我摸索出的“加梗技巧”全拆给你们,从找梗到用梗,全是能直接上手的干货,保证你看完也能写出让人笑出声的文字。
先跟你们说个大实话:幽默的核心不是“讲笑话”,是“接地气的共鸣+出其不意的反差”。我见过有人写幽默文,硬塞网络段子,结果跟内容脱节,读着像“强行挠痒痒”;但要是从自己的糗事、生活里的小尴尬入手,再加点小反转,反而更容易让人笑。比如写“减肥”,别干巴巴说“减肥很难”,可以说“我跟闺蜜约好减肥,她每天朋友圈打卡‘今日只吃沙拉’,我每天在她朋友圈下评论‘沙拉酱链接发我,昨天的吃完了’——现在她瘦了三斤,我胖了两斤,友谊的小船在体重秤上翻得明明白白”。你看,这里面有“减肥打卡”的共鸣,有“我偷吃沙拉酱”的反差,不用刻意说笑话,就自带笑点。
那具体怎么找“梗”呢?其实生活里到处都是“笑料素材库”,关键是要学会“把普通事往糗里说,把糗事往细里说”。我平时会把自己的“社死瞬间”“离谱经历”记在备忘录里,比如“昨天买奶茶,跟店员说‘要一杯珍珠奶茶,少放珍珠’,店员抬头看我:‘姐,珍珠奶茶少放珍珠,那您喝啥?喝杯子吗?’”“我妈让我买‘生抽’,我听成‘生藕’,扛着一节藕回家,我妈盯着藕看了三分钟:‘你是想让我用藕蘸盐炒菜吗?’”这些小事单独看不算啥,但写进文字里,加两句吐槽,就成了天然的梗。
我有次写“居家办公的离谱日常”,就把自己的糗事串了起来:“居家办公第三天,我终于实现了‘穿着睡衣上班’的梦想——代价是开部门会时,我妈突然推门进来,举着个空碗问‘你昨天剩的半碗泡面呢?我想煮了吃’,整个会议室安静了三秒,领导先开口:‘嫂子想吃就煮,没事,我们等您。’更离谱的是,我家猫趁我打字,跳上桌子踩了键盘,直接在群里发了一串‘喵喵喵喵喵’,同事们秒回‘猫总监有什么指示?’——现在我开班会都得把猫关阳台,把我妈爱吃的泡面藏进衣柜,居家办公哪是办公,是谍战片啊!”这段文字发出去后,好多人留言说“我妈也干过这事!上次我开视频会,她端着洗脚盆从镜头前走过”,还有人说“猫踩键盘那段太真实,我家猫上次把我报表删了,我跟它吵了半小时”。你看,这些“离谱事”都是生活里的真经历,没有硬加梗,却因为“共鸣感”让人觉得好笑。
所以找梗的第一个技巧:从“自我吐槽”和“生活糗事”入手。别怕暴露自己的“不完美”,你越敢说自己的糗事,读者越觉得“亲切”。比如写“做饭”,可以说“我第一次学做可乐鸡翅,把‘放可乐’看成‘放可乐瓶’,抱着一瓶可乐往锅里倒,结果可乐漫出来浇灭了燃气灶,我爸冲进厨房时,我正举着空可乐瓶发呆——现在我家厨房贴了张告示:‘禁止XXX(我的名字)靠近灶台,违者没收零食’”;写“学驾照”,可以说“教练教我倒车入库,说‘看后视镜,车身跟线平行就停’,我盯着后视镜看了十分钟,问教练‘线是哪条?我只看到一只狗在追我的车’——后来教练给我发了个红包,说‘姑娘,我建议你先去配副眼镜,再考虑开车’”。这些细节越具体,越有画面感,笑点就越足。
除了自我吐槽,“反差梗”也是幽默写作的“万能钥匙”。所谓反差,就是“你以为会这样,结果偏偏那样”,比如“理想vs现实”“预期vs结果”“表面vs内里”。我有次写“双十一购物”,就用了反差梗:“双十一前我列了‘理性购物清单’:洗衣液、卫生纸、牙膏——全是刚需;双十一当天我对着手机屏幕:‘这个螺蛳粉买三送一,不买亏了’‘这个玩偶长得像我领导,买一个放桌上解压’‘这个泡脚桶能自动按摩,冬天泡脚多舒服’——最后付款时,清单里的刚需一样没买,买了一堆‘非刚需但看着顺眼’的东西,现在我家阳台堆着三箱螺蛳粉,玩偶被我妈当成杂物收进了衣柜,泡脚桶因为占地方,至今没拆封——果然,女人的‘理性购物’就像男人的‘我就玩一把游戏’,听听就行,别当真。”这里的“理想清单vs实际购物”就是反差,再加上一句“别当真”的吐槽,笑点就自然出来了。
用反差梗的时候,记得“把预期写得越美好,结果越离谱,笑点越足”。比如写“养宠物”,可以说“我以为养猫是‘岁月静好:猫在怀里睡,我在沙发追剧’,结果现实是‘猫在我键盘上睡,我在沙发上追猫——它把我刚写的方案删了,还在我枕头上尿了一泡,美其名曰“标记领地”’”;写“旅游”,可以说“我刷短视频看到‘小众海岛攻略’,配图是‘水清沙白,人少景美’,心动之下订了机票酒店;到了地方才发现,‘小众’是因为‘没开发’,‘人少’是因为‘交通不便’,沙滩上全是贝壳,我光脚走了五分钟,脚底板扎了三个洞——现在我看旅游攻略,先看评论区‘有没有人扎脚’,这才是真正的‘避坑指南’”。这种“理想vs现实”的反差,自带“吐槽感”,读者很容易代入。
再跟你们说个“加梗神器”:夸张的比喻和拟人。把普通的事用不寻常的比喻形容,或者给物品、动物“加戏”,很容易出笑点。我以前写“加班”,说“加班到十点,我盯着电脑屏幕,眼睛酸得像进了沙子”,平平无奇;后来改成“加班到十点,我的眼睛跟电脑屏幕互相看不顺眼——它觉得我盯着它太久,快把它盯死机了;我觉得它亮得像探照灯,快把我眼睛照成‘熊猫眼’,最后我俩达成和解:它黑屏五分钟,我闭眼睛五分钟,主打一个‘互相体谅’”。你看,给“电脑屏幕”加了拟人化的心理活动,再用“探照灯”“熊猫眼”的夸张比喻,一下子就生动有趣了。
我有次写“吐槽自己的拖延症”,就用了一堆夸张比喻:“我的拖延症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业截止日期是明天,我现在在想‘明天早上六点起,应该能写完’;衣服堆了一周没洗,我跟自己说‘等周末一起洗,还能省水’;甚至连吃水果都拖延——苹果放了三天,我每天都想‘明天再吃,今天先吃零食’,结果苹果放皱了,我把它切成小块泡进酸奶里,美其名曰‘自制果切’。我妈说我‘拖延症晚期,得治’,我跟我妈说‘不急,等明天再治’——毕竟拖延症的核心准则是:只要我不慌,截止日期就追不上我。”这段文字里,“登峰造极”“截止日期追不上我”是夸张,“苹果放皱了改成果切”是自我吐槽,结合起来就很有笑点,还有读者留言说“这不就是我吗!苹果放皱了还安慰自己‘更甜了’”。
不过要注意:比喻和拟人得“接地气”,别用太生僻的词,最好是大家日常生活里能接触到的东西。比如形容“饿”,别说“我饥肠辘辘”,可以说“我饿到能吞下一整只鸡,现在看我家猫都觉得眉清目秀,想跟它抢猫粮吃”;形容“累”,别说“我疲惫不堪”,可以说“我累到只想瘫在沙发上,连手机都不想拿,我妈喊我吃饭,我跟她说‘你把饭端到我嘴边,我张张嘴就行’——结果我妈真端了碗饭过来,还带了双筷子,说‘张嘴,我喂你,顺便看看你是不是退化了’”。你看,这些比喻都来自生活,读者一看就懂,还能会心一笑。
除了找梗和用梗,“节奏”也很重要——幽默的文字不是“梗堆梗”,是“有松有紧,张弛有度”。比如写一段搞笑内容,前面先铺垫“正常场景”,中间加梗制造笑点,后面再用一句吐槽收尾,让读者笑完还有共鸣。我有次写“跟朋友约饭”,就是这么安排的:“我跟闺蜜约好周六中午吃火锅,她提前三天跟我说‘这次我一定不迟到,谁迟到谁是狗’——结果周六中午,我在火锅店等了她一小时,她发消息说‘路上堵车,再等我二十分钟’;又等了二十分钟,她又说‘我妈让我带点水果,我在超市挑苹果’;等我把锅底都快煮干了,她终于来了,一进门就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路上太堵了’,我指了指桌上的空盘子:‘没事,我已经把你的那份毛肚吃完了,毕竟我不想当狗,只能委屈你的胃了’——她当场跟我吵了半小时,最后以‘她请我喝奶茶’收尾,友谊就是这么经不起火锅的考验(不是)。”这段文字里,前面“约饭不迟到”的铺垫是“松”,中间“多次迟到”的反差是“紧”,最后“吃毛肚+奶茶收尾”的吐槽是“笑点+共鸣”,节奏很舒服,读着不费劲,还能记住“谁迟到谁是狗”的梗。
我还见过有人写幽默文,把梗堆得太密,比如一句话里塞两个网络热词,结果读着像“文字大乱炖”,反而没了笑点。其实“少而精”的梗更管用,比如写“网购”,不用列“十个网购翻车瞬间”,选一个最离谱的,写细写透就行:“我网购了一双‘显瘦老爹鞋’,卖家图里模特穿得腿又细又长;我收到货一试,鞋码大了两码,鞋底厚得像踩了块砖头,走路时脚踝晃得像跳机械舞——我妈看到我,笑得直拍大腿:‘你这是要去参加踩高跷比赛吗?我看你走两步能直接撞天花板上。’现在这双鞋被我当成‘增高凳’,换灯泡的时候踩上去,比梯子还好用——果然,网购的尽头是‘物尽其用’,哪怕用的不是原来的用途。”你看,一个“老爹鞋变增高凳”的梗,写清楚“卖家图vs实物”的反差、妈妈的吐槽、最后的用途,就足够好笑,还能让读者记住“网购翻车也能变废为宝”。
另外,“自嘲式幽默”比“调侃别人”更安全,也更容易拉近距离。我以前写过一篇“吐槽自己做饭难吃”的稿子,里面说“我做的西红柿炒鸡蛋,西红柿是生的,鸡蛋是糊的,我弟尝了一口,说‘姐,你这道菜应该叫“火山爆发”——西红柿像火山岩,鸡蛋像火山灰’;后来我煮面条,水没开就把面条倒进去,结果煮成了‘面糊糊’,我爸端着碗说‘这东西喂猪,猪都得考虑一下’。现在我家厨房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我进厨房,我妈就把盐和糖藏起来,怕我把‘糖当盐放’,做出更离谱的黑暗料理。”这段文字全是自嘲,没有调侃任何人,却有很多人留言说“我做饭也这样!上次把糖当盐放,我家狗都不吃”,还有人说“终于找到组织了,我做的面条也能煮成面糊糊”。你看,自嘲不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反而能让读者觉得“你跟我一样”,从而产生共鸣,笑点也更自然。
不过要注意:自嘲不是“贬低自己”,是“带着幽默的接纳”。比如写“颜值”,别说“我长得丑”,可以说“我妈总说我‘小时候长得像洋娃娃,现在长残了’,我跟我妈说‘这叫“反向逆袭”,小时候太好看,现在是给别人留活路’;上次跟闺蜜拍照,她修图只修自己,把我修成了‘表情包’,我不仅不生气,还把那张图设成了手机壁纸——毕竟长得普通没关系,活得搞笑就行。”这种自嘲带着“乐观”,既好笑,又不会让人觉得压抑。
最后跟你们说个练手小技巧:平时刷手机、看生活场景时,试着“给每件事加个梗”。比如看到“有人排队买奶茶”,可以想“前面的大哥买了三杯奶茶,我以为是给女朋友买的,结果他转身递给了后面的三个兄弟,说‘今天我请客,喝了这杯奶茶,晚上加班更有劲’——原来奶茶不是‘爱情甜饮’,是‘加班续命水’”;看到“有人遛狗”,可以想“楼下王阿姨遛狗,狗绳绕了她三圈,她走一步,狗扯一下,最后俩人在原地打转,王阿姨说‘这狗今天是不是喝多了?平时没这么调皮’——我觉得不是狗喝多了,是王阿姨遛狗的方式太独特,狗都懵了”。刚开始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刻意”,但练得多了,就会形成“条件反射”,看到任何事都能想到好玩的梗,写起来也会更顺手。
我还会定期“复盘”自己写的幽默文,比如哪段留言说“笑到了”,就分析这段用了什么梗;哪段没人评论,就想想是不是梗太生硬,或者跟内容脱节。比如我之前写“吐槽快递慢”,写“快递十天没到,我查物流发现它在同一个城市转了五天,我跟客服说‘你们的快递是不是迷路了?需要我给它发个导航吗’,客服说‘不好意思,我们会催促的’——结果又过了三天,快递终于到了,我打开一看,里面的零食都过期了,我只能跟客服说‘谢谢你们,给我寄了份“过期零食大礼包”,我会好好珍藏的’”。这段文字用了“快递迷路”“过期零食”的梗,留言里好多人说“笑到了,我也遇到过快递在同一个城市转圈圈”,说明这个梗是成功的;但我之前写“吐槽天气热”,硬塞了个“冰箱里都能煎鸡蛋”的段子,结果没人留言,后来我改成“天气热到我出门五分钟,汗流浃背,回家一看,我的刘海都粘在了额头上,像抹了发胶,我妈说‘你这发型不错啊,挺时髦’,我跟我妈说‘这不是时髦,是天气太热,汗把刘海粘住了’——现在我出门都戴帽子,不是为了防晒,是为了遮住我‘汗湿的刘海’”,反而有很多人留言说“太真实了!我出门刘海也会粘在额头上”。你看,复盘能帮我们找到“好用的梗”和“不好用的梗”,从而越写越好。
其实把文字写得幽默风趣,不是“天生的天赋”,是“后天的练习”。关键是要“热爱生活,接纳不完美”——生活里的糗事、尴尬、小意外,都是最好的梗;自己的不完美、小缺点,都是最好的幽默素材。不用怕写得“不好笑”,只要你敢写、敢吐槽、敢自嘲,慢慢就会找到自己的“幽默风格”。
比如你写“学生时代的糗事”,可以从“上课睡觉被老师点名”“考试作弊被抓包”“跟同学闹笑话”入手;写“职场生活”,可以从“开会走神被领导提问”“写方案被打回N次”“跟同事的搞笑互动”入手;写“家庭日常”,可以从“跟爸妈的搞笑对话”“养宠物的离谱事”“做饭翻车”入手。只要你愿意观察生活,愿意把这些小事写出来,再加点梗和吐槽,就能写出让人笑出声的文字。
咱们写幽默文,不是为了“博人一笑”,是为了“用轻松的方式分享生活”。当读者看到你的文字,笑着说“这不就是我吗”,这种“共鸣感”比任何赞美都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