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2章

(注:本章为官员任免,不喜欢的读者老爷可以直接略过本章,不影响剧情。)

华夏一统不会是自然馈赠,而是需要奋力坚守,主动求索。

我们的穿越者虽然没有秦皇汉武那般雄才大略,但他有着外挂一般的历史知识。

于是,他根据前世知识,结合原身记忆,当场下旨提拔了一批载于史册的良臣。

原大理寺卿周三畏,调任吏部尚书。

虽是平级调动,但吏部尚书掌官员任免,权利不可同日而语。

【史料:周三畏拒签岳飞冤狱判决,宁可辞官也不枉杀忠良,他在狱中曾见岳飞亲笔供状,其上仅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于是冒死将供状带出,藏于家中密室,为后来翻案提供了铁证。此时,他已经被逼辞官。】

原大理寺少卿薛仁辅,提拔为大理寺卿。

【史料:薛仁辅复核岳飞案时,主张“证据不足”,拒绝签署死刑判决,结果遭御史台弹劾“阿附逆臣”。此刻已遭贬谪琼州。】

原右谏议大夫何铸,升任刑部尚书。

【史料:何铸初为秦桧党羽,主审岳飞案,但审讯中见岳飞背部“尽忠报国”刺字,且查无实证,遂反戈相向,密奏高宗:“铸岂忍以忠臣之躯,成奸相之功!”他与秦桧闹翻,此刻就在朝中。】

原翰林学士兼侍读叶梦得,升任兵部尚书。

【史料:秦桧让叶梦得撰写贬损岳飞的文章,叶梦得以“文以载道,岂可诬忠”为由拒绝,并称“飞之忠勇,天下共见,非笔墨可毁”。岳飞部将牛皋、董先等遭贬谪至江东,叶梦得以安抚使身份庇护其家属,并暗中资助流放将领。此刻就在朝中。】

原翰林学士洪皓,升任工部尚书。

【史料:洪皓出使金国,被扣十几年,期间坚守气节,金人赐官不受,赠妻不纳,堪比苏武,他通过密信告知宋廷:“金人畏飞甚于虎,今杀飞,恐中原不可复守。”回朝后遭秦桧排挤,秦桧正欲将其贬至濠州,此时正在朝中。】

原镇江知府刘子羽,升任户部尚书。

【史料:岳飞被捕后,刘子羽上书高宗,称:“飞之忠勇,天下共闻,今以‘莫须有’之罪杀之,恐寒将士心,失天下望。”结果奏章被秦桧扣押,刘子羽被贬袁州。岳飞部将遭贬谪至镇江附近,刘子羽以知府身份暗中保护其家属,提供粮食住所,并阻止秦桧党羽骚扰。秦桧党羽多次向朝廷诬告刘子羽“私通叛将”,但因刘子羽家族声望(其父刘韐殉国,兄刘子翚为理学名家)未被进一步迫害。岳飞被害后,刘子羽辞去官职,归隐福建崇安;临行前对幕僚说:“吾宁归耕山林,不与奸佞同朝!”此刻在袁州任职。】

原秘书省正字(国家图书馆馆长)范如圭,连升五级,担任礼部尚书。

【史料:岳飞下狱后,范如圭上疏高宗,痛斥秦桧“忘仇辱国”,并引用历史典故劝谏“不可屈膝以事仇敌”,岳飞遇害后,范如圭在奏疏中批秦桧“擅杀忠良,动摇国本”。此刻被外放地方。】

原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两人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

【史料:两人合署奏章,三次上书朝廷,称岳飞案“情轻法重,当减死论”。此刻已遭秦桧罢官,流放岭南】

原殿中侍御史范澄之,升任御史中丞。

【史料:他冒死弹劾秦桧、万俟卨“罗织冤狱,诬杀忠良”,要求重审岳飞案。结果被贬至袁州,此刻已遭刺配万安军。】

还有主张抗金屡遭贬谪的前宰相赵鼎,被赵构调回朝中,任“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首相)。

直言秦桧“怀奸误国”被贬藤州的前参知政事李光,升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次相)。

上书痛斥秦桧“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要求处死秦桧,被贬新州的“枢密院编修官”胡铨,连升三级,升任“签书枢密院事”。

而至于一打仗就跑的刘光世,以及后期和岳飞闹翻,战略眼光极好但军事能力稍差的张浚(非张俊),两人此时虽然也被贬职,但赵构还没有启用他们的意思。

尤其是那个刘跑跑,他治军松散,逢敌必跑,赵构实在不懂他为何能和岳飞、韩世忠并肩,被评为“中兴四将”之一。

接下来,赵构又搜肠刮肚,把这个时候还活着的军事猛人找出来三个。

第一个是刘锜,下旨让他担任两浙西路兼两浙东路「宣抚使」。

【宣抚使:路一级最高军政长官,可节制本路兵马,统合禁军、厢军、乡兵及地方武装,拥有战场决策权与将领任免权。】

【史料:刘锜在顺昌之战时,三千守军对金兀术十万精锐,用长斧专砍马腿破“铁浮屠”,金兵哀嚎“此城南蛮有妖法”。他被主和派排挤,如今已经辞官。】

第二个是吴璘,任命他为利州路宣抚使,防备西线。

【史料:尚原之战,吴璘和兄长吴玠死守川陕门户,击败金兀术十万铁骑,迫使金军“剃须易服”逃命。兄弟二人爱民如子,战时军民一心,百姓冒死送粮,两兄弟坚持付钱。兄长死后,吴璘继承兄长遗志,在仙人关大败金军,守蜀地二十余年。】

第三个是王德,升任江南路宣抚使。

【史料:此人原为清远军节度使,素有谋略且勇武过人,每仗必冲锋在前,悍不畏死。柘皋之战,他率军先登破敌。建康之战,因勇猛获称“王夜叉”称号,如今被秦桧调至殿前司任统制。正是赵构身边的王德。】

如此一来,这三人加上岳飞的京西南路和荆湖北路,韩世忠的淮南西路和淮南东路,整个大宋东北边境,全是猛人。

除了这三个以外,赵构还记得三个猛人:

魏胜、虞允文、辛弃疾。

此时的虞允文尚未展露头角,赵构不便当场提拔,只将这事记在心里。

而魏胜和辛弃疾,两人均在北边金国之地,只能慢慢寻找。

尤其是辛弃疾,现在应该还是个几岁的小孩。

除此之外,赵构还命令刑部和大理寺彻查岳飞冤案,对已被迫害至死的官员家属优加抚恤,对参与过构陷之人追究刑责。

【如大理寺直司刘允升,他以“律法当以证为凭,今飞案无实证,何以服众?”为由,要求释放岳飞。结果遭秦桧杖杀于大理寺,家属流放。】

等等等等,忠义之人,数不胜数……

在汉家未被打断脊梁之前,那时的官员还是有骨气的。

在儒教未被朱熹祸害之前,当时的读书人读的可不是意林。

廷议面折天子,铁骨铮铮,不惧雷霆之怒。

赴任匹马孤城,丹心昭昭,何辞虎狼之穴?

那时公卿血尚热,肯向刀笔俯身弯?

朱门之上悬明镜,寒士犹自带剑寒。

长安酒肆胡姬笑,醉眼犹识汉衣冠。

当年书生未折翼,敢向九重谏万言。

岂料赵宋以降,程朱理学渐成绳索。

读书人不再读《春秋》大义,反把“灭人欲”当做枕中密集。

想到这里,赵构暗下决心,必须把朱熹这个祸害找出来,趁早弄死!

十二岁?

也得死!

虽然这些不是他的本意,但这家伙危险系数太大,实在留他不得。

……

此时的朝堂是由三省、六部、枢密院、大理寺、御史台,几个部分共同组成。

原来三省中的宰相本来就只有秦桧一个正相,和万俟卨,王次翁两个副相。

如今被赵构砍了两个,重新提拔了两个。

而六部尚书以及御史台和大理寺原来的最高长官,全被赵构贬为了副职。

如此一来,各部大臣及各路将领焕然一新,全是硬骨头。

这种官员有个共同的坏处:不怎么听话。

但也有一个共同的好处:负责任。

手下全是负责任的官员,赵构认为,自己自然就轻松了。

而他,要的就是这份轻松。

虽然忧国忧民的思想生在红旗下的五好青年也是有的,但架不住他天性放荡爱自由。

说人话就是贪玩。

皇宫虽大,总有玩腻的时候。

妃嫔虽多,总有睡遍的时候。

大好河山,多少名人圣地。

江南锦绣,多少小家碧玉。

好不容易来一趟,总得出去见见、走走吧。

……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