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4章

唐国皇宫·御书房子时已过,万籁俱寂,唯有唐国皇宫御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

雕花窗棂将浓得化不开的夜色阻挡在外,却阻不住那自晋国方向弥漫而来的、无形的沉重压力。

此间的灯火,与千里之外晋国太子府的缟素遥遥相对,却燃烧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紧绷到极致的惊悸。

烛台上儿臂粗的牛油烛火不安地跃动,将皇帝李胜紧锁的眉头映照得愈发深刻,那沟壑般的皱纹里仿佛填满了化不开的忧虑与雷霆将至的阴霾。

他面前,一身夜行衣的夜枭单膝跪地,身形几乎完全融入了御案投下的巨大阴影之中,如同一个没有实体的幽灵。

他刚刚禀报完毕,空气中似乎还震颤着他所带来的、那几个足以震动整个唐国根基的字眼,每一个字都带着血腥的铁锈味。“八十万大军?!”李胜的声音陡然拔高,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那声音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惊怒,更有一丝被突然冒犯的帝王震怒。

他猛地从那张象征着天下至尊权力的龙椅上站起,宽大的龙袍袖摆因这剧烈的动作带起一阵疾风,刮得近处烛火一阵明灭摇曳。

“赵宇?!他刚登基,龙椅尚未坐热,便要倾国而来?!他疯了不成?!羽书!快给朕看!”夜枭始终保持着绝对的恭谨与沉默,闻言立刻双手将那份薄薄却重若千钧的飞鸽密信高高呈上。

那不过是一小卷经过特殊处理的韧纸,此刻却仿佛有山岳之重。李胜几乎是一把夺过,目光如炬,急速扫过其上简略却字字触目惊心的字句。

越是看去,他的脸色便越是阴沉,捏着羽信的手指因极度用力而微微发白,骨节凸起。那寥寥数十个字,仿佛已不是墨迹,而是化作了晋国边境外漫山遍野的火把、迎风猎猎的狰狞军旗、披甲士兵汇聚成的钢铁洪流,以及那震耳欲聋、足以令大地颤动的铿锵蹄声与兵甲碰撞之音!

“详细军报正在通过六百加急快马日夜不停送来,约莫两日之后,便可抵达京师。”夜枭的声音干涩而低沉,在这落针可闻的御书房内,却清晰得令人心头发紧。“两日……两日!”李胜从牙缝里挤出这两个字,将那份羽书重重拍在坚硬的紫檀木御案之上,发出“啪”的一声刺耳脆响,回荡在空旷的殿宇之中,惊得侍立在远处的两个小太监几乎难以察觉地抖了一下。

他胸口剧烈起伏,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合常理的噩耗冲击得不轻。晋帝新丧,举国哀悼,新君赵宇初登大宝,按常理正是国内各方势力需要安抚、权力需要重新平衡的微妙之时,任何一个理智的君主都会选择先稳固内部,再图外扩。

这赵宇,竟全然不按常理出牌,甚至等不及先皇下葬,便如此急不可耐地第一时间挥师南下!

这份不顾一切的决心与近乎疯狂的狠厉,让久经风浪的李胜也不由得感到一阵心惊肉跳。夜枭深深垂首,如同石雕般等待着下一步的指示。

见皇帝陛下沉浸在巨大的震动与思虑之中,暂时无暇他言,他便欲如同来时一般,悄然退入阴影之中。

“等等!”李胜突然开口,声音急促,像是从纷乱的思绪中猛地捕捉到了一线极其重要的灵光。

他目光如电,倏地射向即将消失的夜枭,“煜儿……朕的三弟,他此刻身在何处?” 这个问题问得突兀,却又在此时显得至关重要。

夜枭的身形骤然顿住,仿佛被无形的线拉扯住。他立刻回转,没有丝毫迟疑地回道:“回主公,根据昨日月影卫通过鹞鹰传回的最新消息,三殿下一行人已过黑水河,正在前往采石矶的路途之中,按行程估算,此刻应已抵达采石矶附近。”

“采石矶……”李胜喃喃念出这个名字,眼中闪过一抹极其复杂难明的光芒,那里面有担忧,有审视,更有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算计。

但那光芒只是一瞬,随即便被不容置疑的帝王的决断所取代,他的声音陡然变得斩钉截铁,带着不容违逆的威严:“立刻传令月影卫,动用一切手段,急招他回京!不得有误!告诉他,这是朕的旨意,军国大事,刻不容缓!”“是!谨遵主公令!”

夜影没有任何多余的字句,利落领命。下一刻,他的身影如同鬼魅般微微一晃,便已迅速退入御书房深沉的阴影角落,仿佛从未出现过一般,只留下极轻微的空气流动痕迹。

御书房内重归寂静,但空气却仿佛被抽干了一般,凝固得让人喘不过气。

李胜独自立于宽大的御案之前,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投在冰冷光滑的金砖地面上。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被他拍在案上的羽书,“八十万”这三个字像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在他的心头,带来一阵尖锐的焦灼感。

他深吸一口气,那气息带着烛火燃烧的微焦味和夜间清冷的寒意,强行压下在胸中翻涌奔腾的惊怒、疑虑与种种复杂的盘算,迫使自己恢复一个帝王应有的冷峻与威严。

他转向一直垂手侍立在龙椅旁、几乎屏住了呼吸的老太监王瑾。这位侍奉了两朝皇帝的内侍总管,此刻脸上也尽是凝重与不安。“王瑾!”“老奴在。”王瑾立刻上前一步,深深地躬身,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被巨大危机感所攫住的自然反应。

李胜的声音沉静下来,却蕴含着风暴的力量:“即刻出宫,传丞相吴枭、大将军李明义入宫!紧急军务,命他们放下手中一切事务,速速前来御书房议事!要快!”“老奴遵旨!”王瑾深知此事关乎国运,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躬身领命,几乎是小跑着退出了御书房。他那略显急促慌张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宫廊中激起清晰而令人心慌的回响,迅速远去。

偌大的御书房内,此刻真正只剩下了李胜一人。他缓缓踱步至窗前,负手望向窗外沉沉的、无边无际的夜色。晋国方向,似乎有无形的丧钟之声,穿透了千山万水,一声声,沉重地敲响在他的心头。

窗外正是暮春时节,暖风拂过宫廷玉阶,带来了花香与草木生长的气息,然而此刻,这暖风吹在李胜身上,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源自北方的凛冬肃杀寒意,刺骨冰凉。他清楚地知道,一场足以席卷整个天下、重塑九州格局的巨大风暴,已然在晋国新君那狠厉决绝的一念之间,悍然掀开了血腥的序幕。

而他的唐国,正首当其冲,无可回避。御书房内,一支烛火猛地跳动了一下,拉长了皇帝孤寂而沉重的身影,仿佛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变局而不安战栗。

御书房的铜漏滴答作响,时间在紧张的气氛中缓慢流逝。李胜站在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棂上的雕花,目光穿透夜色,仿佛能看到北方边境上正在集结的晋国大军。

烛火在微风中摇曳,将他挺拔的身影投在青石地上,拉得很长。这是唐国生死存亡的夜晚。

五日前晋国先帝驾崩的哀乐尚在耳畔,今日边境便传来晋国八十万大军压境的噩耗。赵军登基不过五日,龙椅尚未坐暖,便要倾国而来。“陛下,丞相吴大人、大将军李大人到了。”王瑾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破了沉重的静默。

老太监的声音比平日更加低沉,仿佛也感知到了这夜的重量。“宣。”李胜转身,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帝王特有的威严。他整理了一下龙袍的袖口,这个细微的动作让他重新找回了掌控感。

厚重的殿门被推开,两位重臣步履匆匆地走了进来。丞相吴枭年近六旬,须发已见斑白,但双目炯炯有神,一袭深紫色官服衬得他气度不凡;大将军李明义则正值壮年,身材魁梧,一身戎装,腰间佩剑随着步伐发出轻微的金属碰撞声。

两人的脸上都带着凝重之色,显然已经猜到深夜召见所为何事。“臣等参见陛下。”二人齐声行礼,声音在空旷的御书房中回荡。李胜抬手示意免礼,直入主题:“晋国不日就要发兵八十万攻打我唐国。”

他的声音平稳,但每个字都重重砸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八十万兵?”李明义浓眉一挑,黝黑的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陛下消息准确吗?晋国虽强,但短时间内集结八十万大军也非易事。”

“准确。”李胜指向御案上的密信,“详细战报两日后送达,但边境烽火已起,探子回报晋军先头部队已开始调动。”他拿起密信,递给二人传阅,“赵宇这个时机选得毒辣,正是看准晋国丧期间,朝局未稳。”

吴枭眉头紧锁,手指不自觉地捻着胡须:“八十万大军…我唐国勉强能凑出十五万正规军加五万乡勇。”

他接过密信,快速浏览着上面的内容,脸色越发凝重,“而且这二十万人中,至少有五万需要驻守各地,不能全部调往边境。”“那怎么能抵挡?”

李明义声音陡然提高,“那可是八十万大军啊!”他下意识地握紧了剑柄,指节发白,“即便倾全国之力,也是以卵击石。”

御书房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只有铜漏的滴答声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李胜的目光在两位重臣之间来回扫视,最后落在吴枭身上:“丞相可有良策?”吴枭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陛下,臣有一计。

不如我们派出使者前往楚国,说服他们一起抵御晋国大军。”他走到地图前,指向唐国南方的邻国,“唇亡齿寒,若我唐国被灭,就轮到他们楚国了。

赵宇的野心绝不止于吞并唐国。”“覆巢之下无完卵…”李胜低声重复着这句话,眼中渐渐浮现出赞同之色,“可以。楚国与我国素有往来,楚帝也不是短视之人。”

吴枭见皇帝首肯,继续道:“臣还有一计。若能说服楚国出兵,我们可将战场定在蒲圻。”

他快步走到御书房一侧悬挂的军事地图前,手指点向三国交界处的一点,“此处河宽两里,是天然的屏障。我们可以在怀古渡设防,阻止晋军跨过长江。”吴枭的手指顺着地图移动,“中间还有一个小沙丘,我们可以先占据防守。

若第一道防线失守,仍可退守怀古渡。”李明义凑近地图,仔细查看后点头道:“确实是个好地方。

蒲圻地势险要,怀古渡更是易守难攻。若楚国能出兵夹击…”“那我们有很大胜算。”吴枭接过话头,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晋军虽众,但长途跋涉,粮草补给困难。

我们以逸待劳,据险而守,再联合楚军夹击,未必不能以少胜多。”李胜踱步到地图前,目光在蒲圻与怀古渡之间来回移动。他仿佛看到了奔腾的长江水和即将到来的血战。“沙丘地形狭窄,晋军虽众,却难以展开兵力。”

李胜分析道,手指点在沙丘位置,“我军可据险而守,拖延时间等待楚军支援。”“正是此意。”吴枭微微躬身,“晋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线漫长。

只要我们能守住蒲圻一个月,他们的士气必然受挫。届时楚军从南面进攻,我们两面夹击,或有胜机。”李明义拍案道:“好计策!末将愿亲自率军前往蒲圻布防。”他转向李胜,单膝跪地,“请陛下准许臣立即启程。”

李胜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大将军可有把握在晋军主力到达前完成防御工事?”“末将即刻启程,日夜兼程,必不负陛下所托!”李明义声音铿锵有力,“臣建议调动河阳、漳州两处守军先行赶往蒲圻,这两地离蒲圻最近,三日即可到达。

同时下令各地军队向蒲圻集结。”李胜点头同意:“准奏。大将军可全权调度。”他转向吴枭,“丞相立即草拟国书,明日早朝选派得力使者前往楚国。记住,要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务必说服楚王出兵。”

“臣遵旨。”吴奇深深一揖,“臣建议派太常卿周文达为使,他精通楚地方言,曾多次出使楚国,与楚国皇室有旧。”“准。”李胜毫不犹豫,“告诉周文达,只要楚王同意出兵,条件可以谈。

必要时可以许诺割让边境三城。”吴枭略显惊讶,但很快恢复平静:“臣明白轻重。”李胜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手指轻轻敲击蒲圻的位置:“此战关乎唐国存亡,诸卿务必全力以赴。”“臣等誓死效忠!”两位重臣齐声应道。

窗外,东方已现出一线鱼肚白。李胜走到窗前,望着渐亮的天色:“天快亮了。王瑾,准备早朝。”

李胜略一沉吟,转向王瑾:“立刻飞鸽传书,传朕旨意,命吴王李琏不必回京,即刻率领麾下边军精锐,火速赶往蒲圻与大军汇合!告诉他,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王瑾躬身领命:“老奴这就去办!”李胜又补充道:“用朕的金龙令箭,八百里加急送往松江府!再传令沿途州县,为吴王大军提供一切所需粮草辎重,不得有误!”“遵旨!”王瑾快步退出安排。

李胜的目光再次落在地图上,手指轻轻敲击蒲圻的位置:“此战关乎唐国存亡,诸卿务必全力以赴。””陛下考虑周全。”吴枭躬身道,”吴王殿下若知此事,定会日夜兼程…”

“朕这个二弟啊,”李胜目光灼灼望向殿外,语气带着几分骄傲,”他在军中素有威名,能助大将军一臂之力。

殿中众臣都会心一笑。满朝皆知皇帝与吴王李琏虽性格迥异,却是真正的生死之交。先帝在位时,兄弟二人便以”双龙护国”闻名,一个运筹帷幄,一个冲锋陷阵。

李明义看了看天色:“陛下,末将请求立即启程前往边境调兵。”

“准。”李胜点头,“带上朕的虎符,沿途各州郡驻军任你调遣。”他从腰间解下一枚青铜虎符,郑重地交给大将军,“记住,你的任务是拖延时间,等待楚军支援,不可贸然决战。”李明义郑重接过虎符,深深一拜后转身大步离去,铠甲在晨光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吴枭也告退去准备国书。御书房内再次只剩下李胜一人。他走回御案前,拿起那份密信又看了一遍,然后缓缓将其投入烛火。

纸张在火焰中蜷曲、变黑,最后化为灰烬。“赵宇…”李胜低声念出这个令他寝食难安的名字,眼中燃烧着战意,“你想趁国丧之机灭我唐国,没那么容易。”晨钟响起,回荡在整个皇宫。

李胜整理好龙袍,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大殿。他知道,今天早朝将宣布一个震撼整个唐国的消息,而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千万子民的命运。

大殿外,文武百官已陆续到达,低声交谈着为何今日早朝如此之早。当他们看到皇帝面色凝重地登上龙椅时,所有声音戛然而止。“众卿家,”李胜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朕昨夜收到紧急军报,晋国赵宇亲率八十万大军,不日将犯我边境。”

朝堂上一片哗然,大臣们面面相觑,惊恐之色溢于言表。李胜冷静地注视着众人的反应,继续道:“然,朕已有应对之策。唐国虽小,但上下同心,必能退敌…”

李胜的目光扫过群臣,声音沉稳而有力:“此次晋国来势汹汹,朕决定御驾亲征,亲自率军迎敌。”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丞相吴枭立刻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万万不可!御驾亲征非同小可,陛下乃一国之君,岂可轻易涉险?还请陛下三思!”

大将军李明义也急忙附和:“陛下,战场凶险,刀剑无眼,臣等愿为陛下分忧,必竭尽全力击退晋军!”

李胜抬手示意群臣安静,目光坚定如铁:“朕意已决。晋国此次倾国而来,意在灭我唐国。朕若不亲临前线,何以激励将士?何以安定民心?况且,朕自幼熟读兵法,深谙战阵之道,此次亲征,正是以身作则,鼓舞士气。”

吴枭仍不放弃,继续劝谏:“陛下,国不可一日无君。若陛下亲征,朝中大事谁来决断?还请陛下以社稷为重,坐镇京师,运筹帷幄!”

李胜微微一笑,目光中透出一丝深意:“丞相所言极是。朕已命三皇弟李煜即刻回京,代朕监国。有丞相辅佐,朕放心。”

群臣闻言,面面相觑。三皇弟李煜与皇帝的关系素来微妙,此时皇帝竟将监国之权交予他,实在出人意料。

李胜继续道:“朕亲征期间,朝中事务由三皇弟与丞相共同处理。大将军李明义随朕出征,负责调度全军。此外,朕已命人紧急联络楚国,请求出兵援助。只要我们能坚守蒲圻,等待楚军到来,便有胜算。”

群臣见皇帝心意已决,只得齐声应道:“臣等遵旨,愿为陛下效死力!”

李胜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再次扫过群臣,声音洪亮:“此次晋国来犯,是我唐国生死存亡之际。朕与诸卿同心协力,必能击退强敌,保我唐国江山永固!”

朝堂上,群臣齐声高呼:“陛下圣明!唐国必胜!”

李胜转身,大步走向殿外。晨光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高大,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他知道,此去前线,凶险万分,但他别无选择。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亲自面对这场风暴,带领唐国走出绝境。

“传令下去,即刻准备御驾亲征事宜。三日后,朕率军出征!”李胜的声音在皇宫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群臣齐跪于地,高呼:“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