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青年电影扶持计划”初选答辩会的通知贴在公告栏时,林初夏正在琴房修改《星火》的编曲。室友跑来告诉她这个消息,她擦掉指尖的汗,道了声谢,心里却异常平静。
该做的准备都已做了,剩下的便是面对。
答辩那天,小剧场里坐满了人。评审席上除了秦教授等几位资深老师,还有两位从校外请来的制片人。空气里弥漫着紧张和期待。同学们的项目五花八门,有悬疑、有爱情、有黑色幽默,轮到林初夏时,她抱着厚厚的项目书走上台。
“各位老师好,我的项目是《断弦》。”
她打开PPT,没有过多渲染情怀,而是直接切入核心:清晰的历史背景考证、扎实的人物小传、完整的三幕剧结构分解,以及最重要的——她如何用音乐作为叙事引擎,通过几首原创钢琴曲的跌宕起伏,来外化主角林枫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弧光。她甚至带来了李洵帮忙制作的《星火》小样,当那段简单却充满力量的旋律在剧场里响起时,不少人都坐直了身体。
陈述完毕,现场有片刻的寂静。一位校外制片人率先提问,问题很直接:“林同学,你的项目艺术性很强,但考虑过市场接受度吗?这样的题材,会不会太沉重?投资回报率如何保障?”
问题尖锐,却在意料之中。林初夏深吸一口气,不卑不亢地回答:“王老师,我认为电影的价值不能仅用即时票房来衡量。《断弦》讲述的是我们民族记忆的一部分,是关于尊严、艺术与抗争的永恒主题。我相信,真诚的故事和精湛的制作,自有其打动人心的力量,也能找到它的观众。而且,通过电影节展映、海外发行等渠道,这类具有人文关怀的作品同样具有市场潜力。”
她的回答条理清晰,既坚持了艺术追求,也展现了对市场的思考。秦教授在一旁微微颔首。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抱持善意。下一个提问的是同系一个颇有名气的男生,叫赵峰,父亲是某影视公司高管,他自己的项目是个高概念商业喜剧。他语气带着几分挑衅:
“林初夏,据我所知,你之前是孤儿院出来的,靠着社会资助和跳级才考进北电。你这些关于抗战历史的‘深刻’理解,还有那些听起来很专业的‘原创’音乐,真的经得起推敲吗?该不会是……从哪里‘借鉴’来的吧?”
这话语里的暗示和轻蔑,让现场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一些窃窃私语声响起。
林初夏的心猛地一沉,一股怒气直冲头顶。但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直视赵峰,声音清晰而坚定:
“赵同学,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对历史的理解深度和对艺术的感悟能力。恰恰相反,在孤儿院的经历,让我更懂得珍惜、更懂得苦难中的人性微光。至于我的剧本和音乐,”她顿了顿,拿起带来的那本厚厚的、写满批注的资料册和原始谱稿,“每一处细节都有据可查,每一个音符都是我反复推敲的结果。如果赵同学对我的创作过程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来交流指正。我们可以从林枫在南京沦陷前的音乐风格谈起,或者讨论一下《流亡组曲》里运用的五声调式与西方赋格技巧的结合,你看如何?”
她的话有理有据,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自信。那厚厚一沓原始资料,就是她底气的证明。赵峰被噎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讪讪地坐下了。
答辩结束,林初夏感觉到后背出了一层细汗。秦教授在散场时走到她身边,只低声说了一句:“应对得不错。记住,创作者唯一的底气,就是作品本身。”
几天后,扶持计划入围名单公布,《断弦》赫然在列。这意味着她获得了学校的初步认可和一些资源支持,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剧本深化和前期筹备了。
但林初夏明白,赵峰的话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未来的路,绝不会因为一次入围就变得平坦。嫉妒、质疑、乃至更恶劣的竞争,都可能出现。
她收到李洵发来的消息,祝贺她入围,并约她讨论下一步的音乐制作。她也收到了丫丫从老家发来的短信,丫丫参加了省里的歌唱比赛,进了决赛,兴奋地跟她分享好消息。
看着这些温暖的讯息,林初夏笑了笑,回复了鼓励的话,然后关掉了手机。
她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断弦》项目推进”。入围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开始。她需要组建一个更靠谱的学生团队,需要寻找合适的历史顾问,需要把剧本打磨得更加无懈可击……
窗外,北京的夜晚灯火璀璨。林初夏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再次投入到无尽的资料和乐谱之中。她知道,她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让这道微光,最终照亮更远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