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4章

巴黎的深秋,塞纳河畔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霭,枯黄的梧桐叶随风飘落,铺满了碎石小径。

陈清辞在左岸租下了一间不大的公寓,推开窗就能看到古老的圣日耳曼教堂尖顶。她报读了一家声誉卓著的戏剧学院短期进修班,每周去上两三次课,其余时间就在塞纳河边散步,在街角的咖啡馆看书,或者去奥赛博物馆消磨整个下午。

在这的三年里,她刻意避开了所有华人社交圈,也几乎不关注来自香港的任何消息。生活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缓慢而平静。只是那份深入骨髓的落寞,如同巴黎永不散去的阴雨,如影随形。

这天下午,她在学院附近一家小小的独立电影院,看一部晦涩的法国黑白老电影。影院里观众寥寥,光影变幻间,讲述着一个关于离别与遗忘的故事。或许是情节太过感同身受,或许是影院昏暗的环境让她卸下了心防,当片尾字幕亮起,灯光打亮时,邻座的人轻轻递过来一张干净的手帕。

陈清辞这才惊觉自己早已泪流满面。她有些窘迫地接过手帕,低声道谢,甚至没敢看清那人的模样。

“《瑟堡的雨伞》,”一个温和清润的男声响起,带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总是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些不该想起的人和事。”

陈清辞抬起头,撞进一双含笑的、清澈的眼眸里。那是一个很年轻的男人,看起来不过二十七八岁,穿着质地柔软的米白色高领毛衣和深色长裤,气质干净儒雅,像冬日里的暖阳,又带着几分艺术家的敏感与疏离。

“谢谢你的手帕,”陈清辞擦了擦眼泪,将手帕递还,“我洗干净再还给你。”

男人笑了笑,没有接手帕:“没关系,留着吧。有时候,眼泪需要一块像样的手帕来承接,才算对得起那份伤心。”他的语气带着一种善意的调侃,并不让人反感。

他站起身,身形颀长,姿态闲适:“我叫苏尚青,在这里学画画。”

“陈清辞。”她轻声回应,没有隐瞒。在这里,她只是一个普通的留学生。

“我知道。”苏尚青看着她,眼神清澈坦荡,“我看过你的电影,《浮光掠影》,演得很好。”

陈清辞微微一怔。她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有人用这样纯粹欣赏艺术的语气谈论她的工作了,不带任何八卦窥探的色彩。

两人一起走出电影院。巴黎深秋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梧桐枝叶,洒下斑驳的光点。苏尚青很自然地与她并肩而行,保持着舒适的距离,聊着刚才的电影,聊着巴黎的艺术展,聊着左岸那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老书店。

他的话语风趣幽默,见解独到,带着一种浸润在艺术中多年培养出的独特气质。和他交谈很舒服,他不会追问她的过去,也不会刻意讨好,只是像认识多年的老友,分享着对生活与艺术的感受。

陈清辞久违地感到了一丝放松。那压在心头沉甸甸的巨石,似乎被这短暂的交谈撬开了一丝缝隙,透进了一点微弱的光。

走到公寓楼下,陈清辞再次道谢。

苏尚青从随身的画夹里抽出一张小小的速写,递给她。纸上是用炭笔寥寥几笔勾勒出的侧影,正是刚才在影院灯亮起时,她擦拭眼泪的瞬间。线条简洁,却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易碎的美感和哀伤。

“刚才忍不住画下来的,”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送给你,就当是……纪念我们在眼泪中的初遇。”

陈清辞接过速写,看着画中的自己,那种陌生的脆弱感让她心头微颤。

“我住在前面的那个街角,有个小小的画室。”苏尚青指了指方向,“如果没事,欢迎过来喝杯咖啡,看看画。或者……继续讨论那些让人流泪的老电影。”

他朝她挥挥手,转身离去,背影融入巴黎街头慵懒的人流中,自然得像一幅流动的风景。

陈清辞握着那张还带着炭笔余温的速写,站在公寓楼下,看着苏尚青消失的方向,心底那片冰冷的荒原,似乎吹过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带着塞纳河水汽的暖风。

这是一个,与江枕鸿截然不同的人。

自那日在电影院初遇后,陈清辞和苏尚青的交往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

苏尚青的画室离她的公寓不远,是一间有着巨大落地窗和斜顶天窗的阁楼,阳光充足,空气中弥漫着松节油和颜料的味道。画室里堆满了画作、画架和各种艺术书籍,有些杂乱,却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作气息。

陈清辞偶尔会去他的画室坐坐,看他画画,或者只是各自安静地看书,分享一壶咖啡。苏尚青身上有一种让人安定的力量,他从不追问她的过去,也从不刻意打探她的心情,只是用他那种温和而包容的方式,静静陪伴。

他会带她去蒙马特高地那些游客不曾知晓的小巷,看街头艺人在夕阳下弹唱古老的情歌;会在她因为学业压力而蹙眉时,变魔术般拿出一块她提过的、街角那家甜品店限量供应的覆盆子蛋糕;会在塞纳河的游船上,指着岸边的建筑,给她讲述背后沉淀的历史与艺术故事。

他像一缕真正的暖阳,不急不缓地,试图照亮她心底那些被冰封的角落。

陈清辞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虽然那笑容深处,依然藏着一丝难以抹去的轻愁,但至少,她开始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细微的美好。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