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4章

“倘若…我是说倘若太子病重不治,太祖高皇帝断不会考虑朱允炆之流,必会直接将大位传予燕王朱棣。如此倒省了靖难之役,挨几顿鞭子算得什么?老爷子以为如何?”

朱棣转念细想,深以为然。

比起靖难之役,挨几鞭子也算不了什么。

朱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对!你小子这是假设,不出意外的话,大哥不会有事。”

“老爷子,那不是一样吗?”萧然凑近朱棣说道,“太子顺利登基,就不用担心像朱允炆那样削藩,你还是大将军……区别不过是做朱标的大将军,还是朱高炽的大将军,反正你就是个将军。”

“臭小子,少阴阳怪气,谁是大将军?老子是皇帝,永乐大帝!”

“永乐大帝又怎样?在太祖高皇帝面前,你不还是儿子?”

话音刚落,萧然熟练地起身躲开,朱棣一脚踹了个空。

这话没错,但听着就是欠揍!

朱棣收回脚,萧然又坐回去,动作行云流水。

“没大没小!”

“我说的是事实。”

……

“现在怎么样?”徐妙云看向小朱棣。

“皮外伤,不碍事。”小朱棣在桌旁坐下。

虽然挨了打,但他整个人很兴奋。

“永乐大帝!封狼居胥!”小朱棣难掩激动。

他本就喜欢带兵打仗,当上皇帝后,还达成了武将的最高成就。

“未必会发生,事情已经变了。”徐妙云提醒道,毕竟萧然和老年朱棣的出现改变了未来。

小朱棣点点头,“朱允炆当不了皇帝,我们也不用打靖难之役了……皇位多半也轮不到我们家了。”

“之前和殿下聊过,这样也好,你不做皇帝,不用打靖难之役,老大不会累垮,老二也不会被侄子害死。”徐妙云已经知晓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结局。

“妙云,此话怎讲?”

“之前遇到殿下,和他聊了几句……”徐妙云将老年朱棣的话转述给小朱棣。

“高炽竟然……”小朱棣心中愧疚。

“殿下别多想,咱家的子孙个个有出息……”

朱棣也将仁宣之治的事告诉了徐妙云。

小朱棣更加兴奋,“父皇很快也会知道仁宣之治,如果……如果大哥真有不测,父皇可能会直接传位给我们。”

“若大哥真的无法挽回,这种可能性很大。”徐妙云也认同。

“那挨顿鞭子也值了。”小朱棣笑道。

不用打靖难之役,还能顺位继承,何乐而不为?

“殿下,你也得有个心理准备。”徐妙云提醒道。

小朱棣笑着问:“什么心理准备?”

“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是大明的巅峰,之后可能就是衰落的开始,甚至像安史之乱那样。”徐妙云语气凝重。

“妙云说得对,只是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徐妙云摇头,“殿下没说,但看得出来,不是好事,他都不愿多提。”

小朱棣想到可能又要挨鞭子,心里直打鼓,”他永乐大帝造的孽,跟我燕王朱棣有什么关系?”

徐妙云噗嗤笑出声:”方才在父皇面前怎么不这么说?”

提起朱元璋,小朱棣顿时蔫了:”父皇哪讲什么道理,越辩驳打得越狠。”

自古跟爹娘讲理都是自讨苦吃,本来一顿揍,争辩完保准变成双倍。

要是遇上娘亲也在气头上,说不定还得男女混合双打。

“应该不会了,且看大明由盛转衰后是何光景。”徐妙云宽慰道。

“但愿子孙争气些,否则非把这些不肖子孙吊起来抽不可。”

小朱棣不敢违逆朱元璋,但已打定主意要跟后世子孙”好好谈谈”。

萧然与朱棣对着满桌菜肴毫无食欲。

“还是现代好!”朱棣撂下筷子。

虽说大明已有铁锅炒菜,但调味品远不及现代丰富。

光是食盐就天差地别,更别提味精鸡精这些稀罕物。

“要不回现代吃?”萧然也提不起兴致。

“罢了!”朱棣举起酒杯,”臭小子,陪老夫喝两盅!”

“您可别又喝高了。”

“这酒喝着没劲,不如你家里那些烈酒带劲。”

……

朱棣揉着太阳穴坐起身。

“劝你少喝偏不听,老倔头!现在头疼了吧?”萧然递过温水。

“昨夜饮了多少?”朱棣完全断片了。

“还行。”

不多时朱元璋、马皇后、朱标联袂而至,徐妙云携小朱棣紧随其后。

“父皇,母后!”虽年岁倒错,礼数不可废。

马皇后微微颔首:”萧先生何时能动身?”

“随时可以。”

“那便尽早启程。”朱元璋不愿耽搁,马皇后凤体要紧。

“皇上同去么?”萧然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摆手:”咱日后自会去看仁宣之治,眼下不得空。”

听闻”仁宣之治”,朱棣心头一紧——倒不怕父皇去看盛世,唯恐其知晓盛世之后的变故。

“就老身一人前往。”马皇后立即表态。

“那现在出发?”萧然归心似箭。

“有劳先生!”朱标与小朱棣齐齐行礼。

“不必客气。”萧然摆手,”娘娘请。”

话音未落,三人身影倏然消失。

留在原地的朱元璋、朱标、小朱棣与徐妙云面面相觑——三个大活人竟凭空不见了。

“这就结束了?”朱元璋不由得看向马皇后。

“父皇,不必忧虑,先生应当并无恶意。”朱标出言宽慰。

朱元璋颔首,“也是,萧然没理由加害咱妹子。”

朱棣的身份确凿无疑,马皇后与朱元璋都确信,那便是年迈后的朱棣。

他们未必全然信任萧然,但对朱棣的身份却深信不疑。

“老大,速将这几日的政务处理妥当,待你母后痊愈,咱要去见识仁宣之治。”朱元璋转向年幼的朱棣,“小老四,多跟你大哥学习治国之道,莫要只当个将军,理政之能亦不可荒废。”

小朱棣:小老四…

这新绰号来得猝不及防。

回过神来的小朱棣欣喜若狂,“儿臣遵命!”

往昔朱元璋专注栽培朱标,对其他皇子疏于教导,如今却要未雨绸缪,多做准备。

“老大莫要多心,有萧然在,你的病定能痊愈。老四天赋过人,不该止步于将才。”朱元璋轻拍小朱棣肩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是咱对你的期许,如此方能真正辅佐你大哥。”

小朱棣顿觉先前受的鞭刑都值得了。

朱元璋这是要着手培养朱棣的治国才能。

“父皇明鉴,四弟确为栋梁之才,镇守边陲实在屈才。”朱标领会父皇深意,“四弟乃大明擎天玉柱,有他坐镇,边疆可保无虞。”

朱元璋满意地拍拍小朱棣肩膀,“小老四,给咱振作起来。另将高炽接来京城,让太医好生诊治。这孩子资质上佳,莫要耽误了。”

“谢父皇!”徐妙云与小朱棣又惊又喜。

朱元璋不仅认可朱棣的才能,更对朱高炽青眼有加。

得知仁宣之治的朱元璋,对朱棣祖孙三代颇为赞赏。

“咱该去御书房了,你们也各忙各的。”朱元璋说罢便带着二虎与王景宏离去。

朱标对徐妙云道:“妙云若无他事,可去东宫寻你嫂子。”

徐妙云应声:“遵命。”

朱标与小朱棣也需处理政务。

“大哥,允炆之事…”

朱标摆手打断:“与你无关,又不是你所为。况且允炆如今安好…他确实行事欠妥。”

小朱棣感动不已,终遇明理之人。

靖难之役的罪责,不该由燕王朱棣承担。

“多谢大哥!”

“父皇怕是打算颐养天年了,往后大明就靠我们兄弟了。”朱标凝视朱棣道:“听母后说,永乐盛世有高炽一半功劳,那孩子还为仁宣之治奠定根基。大哥虽不善兵事,文治尚可,日后可好生教导高炽。”

“兄弟同心,大哥坐镇朝堂,四弟你驰骋疆场,共创大明辉煌盛世。”

朱标轻叹一声,“若大哥终究难逃天命…”

“大哥莫要如此,先生定有回天之术!”小朱棣急忙宽慰。

朱标淡然一笑,“生死有命,若真到那日,大哥亦无憾。四弟你做得很好,未负父皇母后与大哥期望。”

小朱棣心头一热,未曾想兄长这般豁达。

“父皇已召高炽入京,待他年岁稍长,大哥便带他学习理政。”朱标决意悉心栽培朱高炽。

此子必成明君。

“大哥定能逢凶化吉,何须如此…”小朱棣声音发紧。

他明白兄长这是在安排身后事。

朱标亦不敢断言自己能闯过生死关。

若终究英年早逝,至少为大明培养了贤明之君。

“倘若先生真能救下我与雄英,高炽之才亦可辅佐雄英治国。”

若朱标父子平安,小朱棣一脉便是国之栋梁。

若天命难违,便由燕王一家继承大统。

朱允炆再无机会,而雄英生死尚未可知。

……

恍惚间,萧然带着朱棣与马皇后现身在现代庭院。

马皇后环顾四周,既惊异于萧然神通,又对这陌生环境充满好奇。

“娘亲稍坐。”朱棣搀扶母亲入座。

“娘娘稍候,容我准备妥当便去医院。”萧然说道。

“在此处不必如此称呼。”马皇后温言道。

“那唤您大姨可好?”萧然笑问。

“混账东西,休要胡闹!”朱棣瞪眼,“辈分都乱了!”

“老爷子咱们各论各的,您还是老爷子,娘娘年轻着呢,叫大姨正合适。”

“你这…”

马皇后莞尔,“无妨,就叫大姨罢。”

见母亲应允,朱棣也不再多言。

萧然去准备时,朱棣细细为母亲讲解现代之事,助她适应新环境。

待萧然返回,“老爷子换身衣裳,我们这就出发。”

“好。”朱棣起身离去。

“大姨可还习惯?”萧然在马皇后对面坐下。

“老四讲了许多,尚好。”虽不习惯,却也无碍。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