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4章

时值贞观五年末,陈远授官“将作监丞”已有时日。凭借标准制图法与改良农具的实效,他在这大唐帝国的官营工坊内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于永兴坊宅邸中,他的目光总会落在那背包深处,如同沉睡般毫无声息的笔记本电脑和太阳能充电宝上。

“电量”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于心头。手摇发电机,这个构想在他脑中盘旋已久,是解决当前困境最直接、也是唯一可行的方案。这不仅是给电脑续命的尝试,更是他在这大唐贞观年间,点燃“电”这盏文明之灯的第一步。

他将这个项目放在了将作监内自己主导的小工坊中,核心成员便是以张拙为首的那几位已被他的“格物学”初步折服的工匠。

“诸位,今日我们尝试制作一物,名曰‘手摇发电机’。”陈远开门见山,在铺开的纸上画出了最基础的示意图:一个可以旋转的线圈,置于两块磁石(天然磁铁)之间,线圈两端引出导线。

“其原理,基于我之前所讲的‘电磁感应’。当线圈在磁石之间快速转动,切割那看不见的‘磁力线’时,便能催生出‘电’。”

匠人们看着那简单的图示,脸上满是茫然与怀疑。磁石吸铁,他们见过;但转动线圈就能生出那虚无缥缈、唯有在雷雨天才能得见的“电”?这实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监丞,这……转动此物,真能生出雷电之力?”一个年轻匠人忍不住问道,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非是雷电那般狂暴,”陈远耐心解释,“乃是极其微弱之‘电’,或许仅能点亮一盏特制的小灯,或使人的手指感到一丝麻刺。然,此乃从无到有之关键一步,意义重大!”

尽管将信将疑,但出于对陈远过往成绩的信任,匠人们还是投入了工作。然而,理论到实践的鸿沟远超想象。

第一道难关:磁石。 寻来的天然磁石(磁铁矿)磁性微弱且不规则,难以形成稳定、集中的磁场。

第二道难关:线圈。需要极细且包裹着绝缘层的铜线。此时大唐的工艺,铜线易得,但均匀、细长且绝缘(陈远最终决定采用极薄的生丝缠绕包裹)的导线制作起来极其困难,效率低下。

第三道难关:集流与换向。如何将线圈转动时产生的电流有效地引导出来?陈远设计了最简单的铜制滑环与电刷(以弹性良好的铜片制成),但加工精度要求高,接触不良或火花问题频发。

最初的模型简陋得可怜。一个粗糙的木架,固定着两块磁性不强的磁石,手工绕制的线圈在中间费力地转动,引出的导线连接着陈远自制的、包裹着极细金属丝的玻璃小泡(他尝试复现白炽灯的原理,但深知成功率极低)。张拙奋力摇动手柄,线圈呼呼转动,众人屏息凝神,盯着那小玻璃泡——然而,一次又一次,没有任何光芒出现,连接电刷的地方只偶尔迸出几点微弱的、几乎看不见的火星。

工坊内弥漫着失望和愈发浓重的怀疑气息。连张拙都有些动摇了:“监丞,是否……此路不通?”

陈远没有气馁,他深知失败是常态。他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反复讲解原理,鼓舞士气:“非是路不通,而是我等尚未找到最佳之法。磁石需更强,线圈需更密,转动需更快,接触需更佳!”

他重新设计,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他请求周少监协助,动用将作监的关系,寻找磁性更强的天然磁石,甚至尝试将多块磁石组合以增强磁场。他亲自监督指导匠人们改进绕线工艺,力求线圈更紧密、更规整。对于滑环和电刷,他要求匠人们用最精细的功夫打磨,确保接触面平滑稳定。

这个过程耗费了巨大的心力,期间他还需处理农学司筹备、标准制图推广等日常事务,忙得不可开交。偶尔,长乐公主李丽质会派人送来些时令点心或书籍,附上几句问候,这些小小的关怀成了他忙碌中难得的慰藉。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的尝试,调整了多少次设计和工艺。终于,在一个暮色四合的傍晚,工坊内点起了油灯。

“监丞,都按您最新的图纸调整好了。”张拙抹了把汗,声音带着疲惫,也带着一丝最后的期待。

陈远深吸一口气,走上前,亲自检查了每一个部件。强化的磁石组、精心绕制的线圈、打磨得锃亮的铜滑环……他点了点头。

张拙深吸一口气,用尽全身力气,开始疯狂摇动手柄。齿轮带动着线圈在强磁场中高速旋转,发出不同于以往的、更加顺畅有力的嗡鸣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在那一小段连接在导线末端的、特制的细金属丝上(陈远放弃了玻璃泡,改为更直观的电阻丝发热验证)。

一秒,两秒……突然!

在那细金属丝上,陡然亮起了一点微弱的、暗红色的光芒!

虽然微弱,却如同黑夜中的第一颗星辰,清晰可见!

并且,随着张拙持续摇动,那暗红色的光点稳定地持续着!

“亮了!亮了!”一个眼尖的年轻匠人率先惊呼起来,声音因激动而变调。

张拙闻声,摇得更卖力了,那红色的光点似乎也随之更明亮了一丝。所有匠人都围拢过来,瞪大了眼睛,看着这违背他们认知的“神迹”,脸上充满了无法言喻的震撼。

“成……成功了!监丞!我们成功了!”张拙停下摇动,喘着粗气,满脸通红地看着陈远,眼中充满了激动与自豪。

陈远走上前,小心翼翼地用手指靠近那尚有余温的电阻丝,感受到那微不足道却真实无比的热量。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波澜,远比他表面上看起来要激动得多。

这一步,他终于迈出去了!

他环视着激动不已的匠人们,沉声道:“诸位,今日,我等凭借格物之学,凭借双手,于这大唐贞观年间,亲手创造出了‘电’!诸君今日尚不能完全理解此事背后的价值,然此光虽微,却如晨曦破晓,它照亮的不只是这间工坊,更是未来万千可能!”

他立刻命人将这台极其原始、效率低下但确实能发电的手摇发电机,以及那截发过光的电阻丝,妥善保管起来。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距离给电脑充电还有遥不可及的距离,但象征意义无比重大——动力革命的第一缕曙光,已然显现。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