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只要我们知道终点在哪儿就行,我们顺着这条路,一直往西边走,肯定找得到。”
这可是古时候的丝绸之路啊!
她也要学习一下张骞了……哎!两千公里啊!好惨……
按照现在的汽车车速来算,一天一百公里,他们也要走20天,这还要在车子不坏的情况下,这个年代,车子可是经常坏的。
甚至有些地方没汽车,只能靠牛车的,也不是什么时间点都有。
所以,保守点估计,至少要走上一个月。
心里哭唧唧,面上还要装作都是小意思的模样来安慰茫然的冯清。
“那些红军穿着草鞋,走过了两万里长征,我们这才两千公里,算什么?”林瑾月看似是给冯清打气儿。
但她知道,她是在给自己打气儿。
冯清恐惧的不是两千公里的路,她害怕自己会走失在这陌生的地方,这里的地貌环境跟老家相差太远了。
她的心像是悬在了半山腰,一直高高悬着。
但此时,她也不敢露怯,她年纪大,是大姐,她要照顾好幺娘。
“对不怕,大姐靠着这双大脚,逃过荒,躲过鬼子,走过的路数不胜数,不就两千公里吗?俺不怕。”
为了活跃下气氛,冯清还笑着道:“幸好俺没裹脚,俺打小性子就野,五六岁,爬树抓爬叉就利索的不得了,俺娘嫌弃俺像个假小子,非要给俺缠脚,她前面缠,俺下一秒就拆掉,每次缠脚又来回折腾,几次后她也就放弃了。”
“后来鬼子来了,俺娘都庆幸说幸亏没缠脚。”
“你见了没?村里跟俺一样大的都缠着小脚,有的比俺大不了几岁走路就拄拐了。”
“俺要是那样的话,别说跑边疆了,就是跑郑州都难。”
因为彼此两人互相鼓励,似乎那可怕的两千公里的路程都变得没那么艰难了。
从兰州到哈密市,她们就走了整整一个月。
而随着她们进入新疆后,白天跟夜晚巨大的温度差异也凸显了出来。
不过林瑾月对这边气候很了解,在路过中间几个城市的时候,就陆陆续续买了一些物资。
“这都走一个月了,还有多久到地儿啊?”
“快了,不过接下来我们要穿过这个沙漠,最好是找一个商队一起走。”
“幸亏有妹子跟俺一块儿,这边人讲话俺都听不懂,俺讲话他们也听不懂,还好俺俩带着部队的信封,你又能听懂她们讲话,才给咱们指对路。”
“要不是妹子在,俺怕是爬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爬。”
这里的地理风貌与中原完全不同。
再加上地广人稀,一旦迷失,很容易误入沙漠区。
她都不敢想她太奶奶前世是怎么一路艰辛找到部队的。
“就算没有我,你也找得到部队。”
但冯清觉得林幺娘只是在安慰她罢了。
她一直觉得自己在村里算个能耐人,至少没人敢欺负她。
可是出来后,她才知道,她就是个没见识的村姑,这也不会,那也不懂,听不懂人讲话,看不明白标语站牌。
一模两眼瞎。
“俺算是看明白了,还是需要认字儿,不然出个远门都能走丢。”
“这天南海北,语言不同没关系,但是咱们中国人,认得中国字,只要认字,就能交流。”
听到这话,林瑾月终于知道为啥太奶奶后来在认字儿上下了那么大的功夫了,在她有记忆以来,她太奶奶读书看报,几乎从来没间断过。
这让她重生后差点忽略了她太奶奶现在是个文盲的事儿。
前世,她太奶奶就是靠着一封写着部队地址的信封,一路打听找过来的,但这语言不通的环境下,可以想象得到她得经历多少的磨难。
好在林幺娘识字儿,幼时跟着生母学过几年,只是后来到了李家后,没再接触过这些。
一路上语言不通的时候,全靠林瑾月用文字跟人交流。
后来为了写字的时候不用频繁调动原主幼时的记忆,林瑾月干脆买了一本字典。
一个月下来,在原主记忆的加持下,她对繁体字已经能做到熟练书写的地步了。
其实林瑾月是能听懂一些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毕竟她上辈子就在新疆长大的,但她不会讲。
不过在路上,她也趁机跟本地人学习,展现出自己好学的一面,然后试着磕磕绊绊跟本地人交流。
这次从哈密出发,送他们的是一个骆驼商队。
她塞了钱,让商队捎带她们一程。
从哈密到乌鲁木齐,还要穿过沙漠。
春季是沙尘暴的高峰期,夏季还好,一般很少发生沙尘暴。
不过林瑾月却忽略了这个年代还没开始防沙造林,就连夏季也是有可能会有沙尘暴的。
所以在商队走到半路的时候,沙尘暴就突然席卷而来。
“快躲避……”
沙尘暴吹的人睁不开眼,林瑾月利用自己巨大的力气紧紧抓着冯清的胳膊,防止俩人被沙尘暴分开。
另一只手,举着大包裹把俩人给遮挡住。
不知道过了多久,沙尘暴过去了,可他们跟商队的人也走散了。
俩人灰头土脸的从掩埋的沙子里把自己拔出来。
“妹子,这儿的风咋恁大?”冯清的神色还有些回不过神来,精神还有些恍惚。
她的声音很轻,还带着颤音。
好在林瑾月对新疆还算熟悉,来之前就买了很多水囊带着,再加上空间内的水,至少他们不会因为缺水渴死。
但这么大的沙漠,她们现在又没了乘坐的工具,该怎么穿过这里?
“姐,先喝点水。”
“不着急,我们就顺着那条路走,应该会遇到人。”
这个情况她也很慌,但她知道她不能表现出来,冯清还需要她的支撑。
情绪是会传染的,所以她不能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