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2章

2. 梁思成之父梁启超:培育9子女成栋梁

梁启超非常重视并且善于进行家庭教育的教育家。他曾说:“我自己常常感觉我要拿出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范,最少也不愧做你们姊妹弟兄的模范。”在他的教育下,九个子女(五子四女)个个道德高尚,才华出众,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后来都成为对祖国有巨大贡献的杰出人才。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若干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

父亲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等。广东新会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政治家、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变法,成为与康有为齐名的改良主义领袖,时人并称“康梁”。梁启超学贯中西,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他一生著述极多,约1400万余字。他不仅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尤其是在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方面,堪称极其成功者。

培养孩子好品行

梁启超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行,他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为子女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梁启超就要求他们一定要艰苦朴素,要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他说:“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得快活,才真是会打算盘哩!”

他教育子女要热爱生活,适应环境。当子女在学业遇到困难时,他总是引导他们解开疙瘩,战胜困难,继续前进,并一再教导他们要“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告诫子女,一定不要消磨志气。他认为,一个人若在舒服的环境中会消磨志气,那么在困苦懊丧的环境中也一样会消磨志气。他对孩子们说:“你看你爹爹困苦日子也过过多少,舒服日子也经过多少,老是那样子。到底志气消磨了没有?”

“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这是梁启超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

在家里,梁启超经常向孩子们讲祖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故事;孩子们长大离家后,他仍以书信形式继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自幼培育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立下了报国之志。

次子梁思永,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1930年学成回国时,国内正处在战火不断的时代。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从事考古工作,曾主持山东章丘龙山镇和河南安阳后冈、西北冈等重要发掘,并首先确定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

当得知在国外求学的二女儿思庄对英文成绩不满意时,梁启超就多次去信安慰她:“绝不要紧,万不可以此自馁,学问求其在我而已。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因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些按级递升的洋孩子的竞争,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

思宁是梁启超的四女儿,在南开大学读一年级时,因为日军轰炸而失学。她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投奔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幼子思礼,1924年出生。在他5岁的时候,梁启超就去世了。他17岁赴美求学,边打工边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什么都干,苦读八年,终于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电子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的火箭专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希望子女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但他不强求子女都和他一样,而是相信他们最终将走自己的路。他的9个子女都成为了有高尚品德,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与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

教子点睛:

梁启超的子女都有崇高的道德品行,这离不开父亲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教育,也离不开他的身体力行。毋庸置疑,梁启超的个人思想情感和博大的爱国之心,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影响着子女们健康地发展和成才,为当代父母提供了良好的教子参考。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