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2章

第十二章:暖账越岭,梅香入云崖

第一节:马帮铜铃里的旧账影

林夏在”账舟”上整理川江暖账时,指尖蹭过数据库里”金沙江”的词条——屏幕上跳出张老照片,是民国时的茶马古道,马帮牵着骡马走在云崖上,铜铃晃得人眼晕。陈默凑过来:”王小舟说她爷爷的日记里提过,临江货栈当年和云南马帮有往来,说’滇藏路险,账得记在马背上’。”

话音刚落,暖账基金会的电话响了,是云南丽江的文保员木叔:”我们在茶马古道的老马店墙缝里找到个皮箱,里面有本账,封皮写’滇川暖账’,上面有’阿芸记’的字样,你们快来看看!”

林夏和陈默立刻改道,从宜宾乘火车往丽江赶。老马店在玉龙雪山脚下,土坯墙爬满仙人掌,木叔抱着皮箱蹲在门槛上,皮箱上的铜锁锈得像块老铜片:”这马店是民国时马帮歇脚的地方,墙缝里的皮箱怕是藏了几十年,锁孔是朵梅纹,跟你们桃木牌上的一样。”

林夏摸出桃木牌,插进锁孔——”咔嗒”一声,锁开了。皮箱里铺着牦牛皮,裹着本线装账,蓝布封皮,和周记布庄的账本一个料子,封三写着”民国二十六年 阿芸记于丽江”。翻开第一页,字迹是阿芸的,却比川江账上的更瘦些:”随马帮入滇,送梅家布庄的细布往藏区,马锅头说’云崖路滑,得把布裹紧,暖也得裹紧’。”

“民国二十六年,外曾祖母怎么会去藏区?”林夏翻到三月初七那页,账上记着”赠藏区卓玛姑娘半匹布(做嫁衣,她说’汉地布软,暖得像春天’)”,旁边画着朵格桑花,和梅花并排,倒也和谐。

木叔递来张老照片,是马帮在马店前歇脚,阿芸站在马旁,手里攥着账本,头上戴着藏式头巾:”这是马店老掌柜的孙子给的,说’当年有个汉地姑娘,总帮马帮补马鞍,还记账,说怕忘了谁欠谁的暖’。”

账页里夹着串铜铃,铃身刻着”滇川连”,木叔说:”这是马帮的平安铃,阿芸姑娘当年给每个马锅头都系了串,说’铃响,就知道暖跟来了’。”

第二节:云崖上的布与药

林夏带着”滇川暖账”去藏区找卓玛姑娘的后人,沿茶马古道往上走,路窄得只能容一人一马,云飘在脚边,像要把人裹进去。藏村的老阿妈卓玛拉着林夏的手笑:”我奶奶就是卓玛!她说当年阿芸姑婆送的布,做了嫁衣,后来传给我妈,我妈又传给我——现在还压在箱底呢!”

卓玛拉打开木箱,里面果然有件藏式嫁衣,汉地细布做的里子,绣着藏式纹样,针脚里还能看出阿芸的梅花绣法。”奶奶说阿芸姑婆教她织布,说’汉布软,藏线韧,混着织,暖得久’。”卓玛拉摸着嫁衣,”后来奶奶总往丽江马店送酥油,说’得还布的暖’。”

在迪庆,找到当年马帮马锅头的后代次仁,他抱着本”马帮伤账”来:”这是我爷爷记的,说’阿芸姑娘带了陈记药铺的药,治好了不少马帮的伤’。”账上记着”民国二十六年:阿芸赠红花油给扎西,治摔伤(记陈记药铺之恩)”,后面画着个小药瓶,和川江账上的一样。

次仁领着林夏去看当年阿芸补马鞍的老石头,石头上还有磨痕:”爷爷说阿芸姑娘补马鞍时总哼歌,汉地的调子,混着藏歌,好听得很。她说’马鞍软了,马不颠,人就暖’。”

回丽江的路上,林夏翻着”滇川暖账”,见民国二十六年冬那页有阿芸的批注:”藏区雪大,记着让梅家布商送厚布来——云崖高,暖得够着。”笔迹被雪水浸了点,像在藏区冻得发颤,却仍透着硬气。

第三节:数字暖账攀云崖

“滇川暖账”的故事传开后,丽江、迪庆的读者给暖账基金会寄来老账:有马帮的”盐茶换账”,记着”用藏盐换汉地茶,记暖不记利”;有马店的”歇脚账”,写着”给穷马帮留热汤,记阿芸姑娘的法子”。林夏和陈默决定把数字暖账推广到滇藏——带着卫星信号设备,往云崖上的村子走。

第一站到丽江马店,木叔把旧址改成了”茶马暖账馆”,林夏帮着把马帮账、歇脚账扫进数据库,次仁的儿子用藏汉双语标注:”让藏族年轻人也知道阿芸姑婆的事。”

在藏村,卓玛拉的孙女用平板电脑记暖账:”我帮邻居阿佳背青稞,记一笔;阿佳给我酥油茶,又记一笔——像阿芸姑婆那样。”林夏教她用”暖账办实事”板块,她立刻发布任务:”村里老人缺过冬的厚衣,谁能帮忙?”当天就有丽江的服装店联系:”捐二十件厚外套!”

在香格里拉,遇到个叫梅朵的姑娘,是梅家布庄在云南的分号后人,手里拿着本织账:”我把阿芸姑婆教卓玛奶奶的混织法记下来,想做个’汉藏织暖’工坊,让两地姑娘一起织布。”

林夏帮她把工坊信息放进暖账数据库,上线一周就有五十多人报名。梅朵织了块新布,一半汉地细布,一半藏区毛线,中间绣着朵”梅格花”——梅花和格桑花缠在一起,林夏摸着布笑:”阿芸奶奶肯定喜欢。”

在德钦,发现阿芸当年住过的山洞,石壁上刻着行小字:”暖账越云崖,梅香入藏家”,是阿芸的笔迹,被风磨得浅了,却仍能看清。陈默用拓片把字拓下来,贴在数据库首页:”这是暖账的新坐标。”

第四节:马帮铜铃遇雪险

梅朵的”汉藏织暖”工坊办得红火时,突然传来消息:迪庆的藏村遭了雪灾,山路断了,村里缺粮缺药。卓玛拉打来电话哭:”老人们冻得直抖,孩子们也没吃的……”

林夏和陈默立刻在暖账数据库发起”暖账援云崖”行动:”急需厚衣、药品、青稞粉,能送的联系我们!”次仁带着马帮后代报名:”我们熟悉山路,能背物资上去!”丽江的药店捐了药品,成都的服装厂捐了厚衣,连重庆的王小舟都寄来二十床棉被:”川江的暖,得跟到云崖。”

出发那天,雪下得正紧,马帮牵着骡马走在云崖上,铜铃在风雪里响得脆。林夏裹着藏袍跟在后面,次仁递给她串铜铃:”阿芸姑娘当年就戴这个,说’铃响,雪就不冷了’。”

走到半山腰,雪把路埋了,骡马打滑差点摔下去,次仁的儿子扎西扑过去拽缰绳,手被石头划破,血流在雪上,红得刺眼。”没事!”扎西咧嘴笑,”阿芸姑婆的账上记着,马帮遇险都往前冲,暖不能停。”

到藏村时,卓玛拉带着村民在村口等,老阿妈捧着酥油茶递过来:”你们比当年的阿芸姑婆还快!”林夏把物资分给大家,见卓玛拉的孙女在暖账上写:”2028年冬:汉地的暖到了,记一辈子。”下面画着串铜铃,铃响飘出三个小字:”暖跟来”。

第五节:梅格花里的跨世约

雪灾过后,林夏在藏村办”汉藏暖账展”,把”滇川暖账”、卓玛的嫁衣、马帮伤账都摆出来。老阿妈摸着阿芸的账本哭:”当年阿芸姑娘说’等雪化了,就来教我们织布’,后来她没再来——现在你们来了,算替她圆了约。”

林夏突然想起阿芸的”滇川暖账”最后一页是空白的,她摸出笔,在上面写下:”民国二十六年未竟的约,2028年续了。藏村的雪化了,梅格花开了。”

梅朵的工坊送来新织的”梅格布”,铺在展台上,汉藏混织的纹路在阳光下闪,像两地的暖融成了水。次仁吹起马帮的老调子,卓玛拉唱藏歌,林夏跟着哼阿芸可能哼过的汉地小调,三种调子混在一起,竟比单独唱还好听。

回丽江时,木叔给林夏个布包:”马店老掌柜的日记,说’阿芸姑娘走前留了句话,让把这个给七十年后来的林夏’。”包里是块汉藏混织的布,上面绣着行字:”梅花开时,云崖见——记着带桃木牌,认亲。”

林夏摸出桃木牌,布上的梅纹正好和牌上的梅花对上。木叔指着布角:”你看,这布丝里裹着颗梅籽,是苏州梅家的,阿芸姑娘说’种在云崖上,梅就成了藏梅’。”

第六节:暖账越岭,香满云崖

林夏把梅籽种在丽江马店的老梅树下,浇水时,陈默递来本新账册:”暖账基金会想在茶马古道建’暖账驿站’,每个驿站放本暖账,让马帮、游客都能记——从江城到藏区,串成条暖线。”

驿站建好那天,林夏沿着古道走,见每个驿站都挂着铜铃,风一吹,”滇川连”的铃响从云崖飘到江边,和川江的号子、江城的蝉鸣混在一起。芸诚布艺店的周建国寄来批新布,印着”暖账驿站”的图案,林夏把布分给每个驿站:”阿芸奶奶的布,得铺在云崖上。”

2029年梅花开时,丽江的老梅树结了新枝,阿芸种的梅籽也发了芽。林夏站在树下,见梅朵和卓玛拉带着汉藏姑娘织布,次仁的马帮在驿站歇脚,扎西在暖账上写:”今天帮游客指路,记一笔——像阿芸姑婆那样。”

陈默走来,手里拿着《跨世账册》的再版样书,新增了”滇藏暖账”章节,封面是朵梅格花:”出版社说要翻译成藏文、英文,让更多人知道暖账能越岭。”

林夏翻开样书,见扉页印着阿芸在山洞刻的字:”暖账越云崖,梅香入藏家”,下面添了行小字:”2029年,香满云崖。”

风拂过梅枝,落了阵花瓣雨,落在暖账上,落在混织的布上,落在铜铃上——像阿芸、周明诚、王掌柜、马锅头都在笑。林夏想起梅景和的”账成舟”,原来这舟不光能渡水,还能越岭,载着光绪的布、民国的粥、现代的暖,往云崖深处漂,往更远的人心漂。

她摸出桃木牌,对着新发芽的梅籽轻声说:

“阿芸奶奶,你看——

云崖高,暖够着了;梅籽发了,香会一直开呢。”

远处的铜铃响了,像在应:”一直开,一直开……”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