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文学
高质量网文粮草推荐

第2章

然有人厌恶刘晔左右逢源,向曹叡进谗:若以相反之意试探,刘晔必随声附和,足见其揣摩上意。

曹叡依计而行,刘晔果然应和,遂遭疏远。

此般落差令刘晔郁结成疾。

太和六年(232年)改任太中大夫,旋迁大鸿胪。

太和八年复为太中大夫,不久忧愤离世,谥景侯。

光幕定格,楚风慨然作评:

“刘晔历仕三朝,虽居官不显,实为曹魏帷幄重臣。

算无遗策却因宗室身份难获全信,致使明珠蒙尘。

官渡一役更创投石车破敌,显其能工巧思。

谋士榜第十四位·刘晔

战略:★★★

战术:★

杂学:★★

影响:★★

合计:★★★★★★★★”

世人读至此处,内心不禁感慨万千。

若说先前诸多谋士未能尽展才华,或因未逢明主,或遭奸人暗算。

而刘晔的际遇,却是因其汉室宗亲的身份,始终不得曹操、曹丕、曹叡父子三人的信任。

若非这般,刘晔的功业本可更加辉煌。

陈留城中,曹操轻蹙眉头道:”汉室宗亲确为曹魏隐患,有所防备亦是常理。”

安喜县内,关羽抚须言道:”他与大哥同为宗室,若在兄长帐下效力,何至如此境地?”

“正是。”张飞连连颔首。

刘备眼中闪过光彩:”曹孟德疑其身份,我必不相疑。

若能招揽子扬,定让他大展宏图。”

洛阳皇宫,年幼的天子凝视竹简:”身为宗室却在曹贼麾下,岂能得志?唯有朕才能让你尽显才华。”

暗自在心中盘算,如何避开董卓寻得刘晔。

扬州城内,刘晔掩卷长叹:”看来投效曹公,终非上策。”

庐江郡守府内,刘勋拍案怒喝:”孙策小儿安敢如此!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转而思及:”不想子扬才干这般出众,日后当多听其谋略。”

此时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

“谋士榜第十三名,庞士元。”

光幕显现一道人影,容貌奇崛,身形矮小,令人见之生厌。

“天底下竟有这般丑陋之人!”

“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这般容貌也令人却步。”

庞统形貌现世,观者无不惊诧,议论纷纷。

楚风继续道:”庞统,字士元,荆州人士。

年少时木讷寡言,加之形貌丑陋,常遭人嫌恶。

二十岁时,闻颍川隐士司马徽善相人,遂千里往访。

二人畅谈竟日,司马徽惊叹其才,称有王佐之能,南州士子难及。

此后常与司马徽论道,声名渐显。

得庞德公’凤雏’之誉,谓其有安邦定国之才。

由是名声大振。”

此时的庞统年仅十二岁,却不见半分孩童的稚嫩。

初闻自己上榜时略感诧异,转瞬便开怀大笑:”既入此榜,足见评选公允。

那些轻视我的人,该收起他们的偏见了吧?只是不知将来的我,会有何等建树?”

他仰首凝视天幕,楚风的声音再度响起:”建安十四年(209年),赤壁鏖兵后,周瑜任南郡太守,慕名征召庞统为功曹。

任职期间,庞统常品评士人,所给赞誉往往超出其实际才学。”

画面中的庞统背手而立,从容答道:”乱世之中,正道式微。

我欲借此弘扬善德,若能十人感化其五,便不负此心。

使有志者得以自励,有何不妥?”问者闻言默然。

次年周瑜病逝巴丘,庞统扶灵至江东。

返程时,陆绩、顾劭等名士前来送行。

庞统会意道:”陆君似骏马,脚力非凡;顾君如健牛,负重致远。”众人得此评语欣然作别。

途中随从请教:”陆绩胜过顾劭否?”庞统笑答:”骏马虽捷仅载一人,健牛日行百里可负千钧。”

后顾劭专程拜访:”我与先生孰优?”庞统坦言:”论品鉴人物,我不及君;若论运筹帷幄,或稍胜一筹。”顾劭深以为然,二人交谊日笃。

未几,刘备借得南郡,遂据荆州自立为牧。

庞统毛遂自荐投奔刘备,刘备见其容貌丑陋,仅委任他为耒阳县令。

庞统在任期间疏于政务,不久便被免职。

鲁肃向刘备力荐庞统,称其才略非凡,绝非区区县令之才。

诸葛亮亦言庞统才高八斗,刘备遂重新召见庞统。

一番深谈后,刘备方知庞统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当即任命他为治中。

不久,庞统晋升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地位相当。

众人对此并无异议,唯独荆州的刘表面露忧色。

“东吴周瑜?荆州怎会落入他手?”

“在此之前,荆州究竟发生了何事?”

他心中疑虑重重。

楚风的声音再度传来。

“建安十六年(211年),法正前来邀请刘备入益州,共抗汉中张鲁。”

“法正认为刘璋暗弱,私下建议刘备趁机夺取益州。”

“刘备犹豫不决,迟迟未能决断。”

“庞统得知后,独自前来劝说刘备。”

画面中,庞统拱手进言:

“主公,荆州历经战乱,早已民生凋敝,人才离散,物资匮乏。”

“更何况,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夹在二者之间,难以施展。”

“孙权和曹操,岂会坐视主公壮大?”

“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若能占据益州,以此为根基,霸业可成。”

荧幕上的画面随之变幻,展现荆州残破之景与益州富庶之象,对比鲜明。

天下人见状,无不感慨,深以为然。

庞统之言,确实切中要害。

根据此前种种推演,刘备最终确在益州成就大业。

此时此刻,庞统的谏言无疑最为明智。

然而画面中的刘备仍显踌躇:

“我能有今日,全赖仁义待人,信守承诺。”

“若为夺取益州而背弃信义,失信于天下,岂非得不偿失?”

庞统再度劝道:

“主公,当今天下大乱,欲成大事,岂能拘泥常理?”

“吞并弱主,攻取暗昧,逆取顺守,以义相报,此乃古之正道。”

“事成之后,赐刘璋一方之地,使其安度余生,岂非两全其美?”

谁会说您背弃信义呢?

若主公不先下手拿下益州,别人也会抢占先机。

到那时,主公便无路可退,悔之不及。”

刘备终于下定决心,留下部分将领镇守荆州,亲自率领庞统及数万大军赶往益州,在涪城与刘璋会面。

庞统暗中建议刘备在宴席上扣押刘璋,一举夺取益州,被刘备拒绝。

刘璋热情款待刘备,拨给他大批兵马粮草,并将益州北部的军事重镇白水关交由刘备驻守,抵御张鲁。

212年,张松密谋劝刘备夺取益州之事被兄长张肃告发,刘璋大怒,处死张松。

刘备与刘璋彻底反目,向庞统求计。

庞统拱手道:“主公,我有上、中、下三策供您选择。”

刘备急问:“计策如何?”

庞统答道:“精选精兵,日夜兼程突袭成都,一举定胜负,此为上策;

杨怀、高沛乃益州名将,手握重兵把守要隘,可假意撤军回荆州,诱他们前来相见,趁机除掉二人,而后直取成都,此为中策;

退守白帝城,待日后徐徐图谋益州,此为下策。

若主公仍犹豫不决,不如尽早离去,久留必有大祸。”

刘备权衡后选中策,依计斩杀杨怀、高沛,率军直逼成都。

沿途守军纷纷归降,大军很快攻至涪城。

庆功宴上,酒过三巡,刘备问庞统:“先生今日可尽兴?”

庞统淡然答道:“以征伐他国为乐,非仁者所为。”

刘备已有醉意,怒道:“昔日武王伐纣亦有歌舞,莫非武王不仁?

此言逆耳,你且退下!”

庞统当即离席,未发一言。

不久刘备心生悔意,连忙请回庞统。

庞统坐回席位,默默饮酒,既未致歉,也不看刘备。

刘备问:“方才之论,是谁之过?”

庞统抬眼道:“你我皆有错。”

刘备闻言大笑,宴席重归欢愉。

214年,刘备大军围困雒城。

庞统作为军师,随军攻打城池。

诸葛亮忽然送来书信,刘备读后对庞统道:“先生,孔明信中说,他夜观天象,今年罡星在西,太白星现于雒城上空,此象主将帅凶险,恐有不测。

不如暂且撤回荆州,再作打算。”

庞统心想:“孔明必是怕我攻下西川立下大功,故意以此信阻拦。”

于是他答道:“主公,臣亦推算过天象,早知罡星在西,此乃主公得西川之吉兆。

况且先前已斩蜀将泠苞,凶兆已解。

主公无须担忧,当速速进兵,以免延误战机。”

刘备闻言,遂打消退兵之意,继续率军前行。

此时,天下之人皆隐约感到不安。

“我怎么觉得……庞统怕是活不成了?”

### 画面一转,刘备与庞统率军抵达黄忠、魏延的营寨。

当日,庞统定下计策,欲分兵攻打雒城。

刘备劝道:“军师,昨夜我梦见一模糊人影以铁棒击我右臂,至今仍隐隐作痛,莫非是不祥之兆?”

庞统笑道:“战场之上,伤亡在所难免,主公何必因一梦境而多虑?”

刘备仍忧心忡忡:“我始终放心不下孔明的警示,今日心神不宁。

不如军师留守涪城?”

庞统大笑:“主公被孔明之言所惑,他无非是怕我独得功劳。

主公因书信忧虑,故而夜有所梦,并非凶兆。

统为主公效死,纵战死沙场,亦无所惧!请主公安心,明日按计划行军。”

刘备欲言又止,最终沉默。

翌日,大军整装待发。

庞统正欲上马,忽马失前蹄,将他掀翻在地。

刘备大惊,连忙上前扶起:“军师怎骑如此劣马?”

庞统拍拍尘土,疑惑道:“此马向来稳健,今日不知何故失常。”

刘备道:“军师领军作战,岂能骑劣马?若战阵之上失蹄,性命堪忧。

我这的卢马性情温顺,借予军师。

劣马交予我骑,反正我也不需冲锋陷阵。”

庞统推辞道:“主公爱马,统岂敢擅骑?”

刘备严肃地说道:”军师若不乘马,我便不准你带兵出战。”

“这…也罢,谢过主公。”庞统听闻不得出征,当即妥协,跨上的卢马领军启程。

望着庞统远去的队伍,刘备心中愈发忐忑。

雒城守将张任早已率数千精兵埋伏于山道两侧。

当庞统军队行近时,有士卒指着白马上的将领喊道:”将军请看,那正是名驹的卢。

骑白马者必是刘备无疑。”

张任闻言欣喜,立即命令弓箭手准备伏击。

行至险要处,庞统忽见两侧峰峦叠嶂,林深叶茂,顿觉地势凶险。

微信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